中国史学开山鼻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文

中科公益抗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6213655.html

他是中国历史特别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被奉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历代著史典范。他敢于直言也遭受了酷刑,承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他忍辱负重终于继承父亲遗志,完成这部举足轻重的史学兼文学著作,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这个司马家族祖上在周朝就担任史官,后来由于战乱又分散各地,他家这支在秦国,但慢慢也担任管理别的事务的官员了。司马迁的曾祖父担任过长安一个区的市长,祖父做过五大夫,父亲司马谈居于龙门,后来奉事汉武帝,任太史令。其实《史记》的完成最早要归功于司马谈,当时司马谈做太史令时就需要精通天文历法,通晓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各家学说,这也为《史记》的编撰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史记》其实是司马父子共同完成的。

司马迁有这样学术氛围很浓的家庭,他本身又聪明好学。司马迁自序说他从小就耕牧河山之阳,十岁就可以诵读大量古文。二十岁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四方,他去过江淮地区、去到浙江会稽山寻访大禹陵,又向南到湖南九嶷山,游览沅江、湘江,北上到达山东寻孔子遗风,亲身实践古代礼仪。后来又到彭城一带看楚汉争霸的遗迹,又巡游河南各地后返乡。司马迁真正躬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后来他又因为父亲的缘故,回京被任命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南略西南夷。在平定战事之后又出使过这些地区,并参与过这些地区的建设。可以说,这些经历都为著书积累了大量素材。

他人生中一个大的转折悄然而来。公元前年春天,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却因病滞留在途中,不能继续前行,因此心中更加愤懑,导致病情加重。司马迁完成出使西南方的任务赶往泰山封禅大典途中,正好遇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叮嘱司马迁一定要把编撰史书的计划完成,司马迁流着泪答应。不久司马谈去世。

父亲的去世对司马迁影响很大,也更坚定了完成父亲遗愿的意志。他在长安任职时广泛结交天下贤能之士,包括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又参与修订历法。

公元前99年,这一年影响了司马迁的一生。李广的孙子李陵在参与迎击匈奴的战斗中,以五千人奋战几万匈奴兵,最终寡不敌众被俘投降。汉武帝大怒,群臣也都顺势声讨李陵罪过,只有司马迁站过来为李陵求情。

他说李陵孝顺父母,待人有信,一向也怀有报国之心。他只领五千步兵,却吸引了匈奴全部兵力,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其功也可抵过,并且司马迁觉得李陵并非真心投敌,他的家人都在这里,他还是想找机会回来报效朝廷的。

然而不久又有人称李陵为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武帝一怒之下便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以诬罔之罪被判死刑。当时汉朝的死刑是可以有两种方法免死的,一是大量赎金,一是受腐刑。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一生都未能完成的理想,也为了他的这部未完成的史书选择接受腐刑。

腐刑对一个男人的身体和心理的迫害程度是极大的,司马迁也把这种愤懑转化为著书的热诚。他在后来的书信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刑后修兵法,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圣贤发泄愤懑而作。司马迁正是在巨大的坚韧与屈辱中完成了他的使命。

《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之首,叙述了从三皇五帝时代到汉武时期的近三千年的历史。它文字简洁,语句凝练,叙事人物生动,可读性很强,不仅在史学被奉为历代著史范本,在文学史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司马迁的妻儿记载不多,他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宰相,相传《史记》就是司马迁外孙杨恽贡献出来的。

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关于他的记载就消失了。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也众说纷纭,有说是汉武帝赐死,也有说是自杀,也有寿终正寝的说法。但不管怎样,这部史学巨著留了下了,人们也记住了这位史学家。

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在他家乡韩城建了一座司马迁祠,山环水抱,登高远眺,气象万千。司马迁祠也经历代整修,香火鼎盛。

《史记》文字生动,叙事形象,刻画人物跃然纸上,文学史学价值极高,可读性很强,雅俗共赏,很适合细细品读。

好,这期就讲到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