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总一些人的离开,令人无比想念,于作家赵蘅而言,舅舅杨宪益便是那个令他无比想念的人。以至于在舅舅离开后的日子里,他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舅舅杨宪益的最后十年。
十年很长也很短,这十年间的故事,他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我的舅舅杨宪益》,书中记录了舅舅与夫人戴乃迭的伉俪之情、与子女的沟通相处、以及他读书、翻译、写作、抗癌、治疗等故事。
从书名我们也能看出作者与杨宪益之间的关系,作者赵蘅是杨宪益先生的小妹妹杨苡和翻译家赵瑞蕻的次女,也就是杨宪益最亲近的人之一。
这本日记从年1月到年11月,历时10年,在他朴素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杨宪益最为真实的一面。
杨宪益是谁?
有人说,再厉害的人又怎样,岁数大了,还不是逃不过一个老字,一个老头子的晚年生活又会有什么可看可写的呢?
但当你看了这本《我的舅舅杨宪益》之后,你会对这个“老头”产生莫名的敬畏之情。
杨宪益出生于年,年去世,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24岁因译《离骚》而惊动了周恩来。之后遇到了美丽动人的戴乃迭,从此两人双剑合璧,与夫人戴乃迭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获得了国外好评无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不仅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更用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就在妻子戴乃迭的走后,杨宪益的生命仿佛也随之凝固,连他最爱最擅长的翻译工作也停止了。
后来的他都在做什么,关于他的信息,人们知道的少之又少,而这本以日记体的《我的舅舅杨宪益》正好填补了那段时间的空缺,通过介绍老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杨宪益。
病中的舅舅是个有傲骨的小老头
舅舅一向不看病的,可生病后的他格外的听话,老老实实的由大夫摆布,从上午11点输液输到下午5点,加上大夫扎了他的右手,他只好用左手吃饭点烟。作者想要帮他,他不肯,明明自己吃饭很吃力了,还不要人喂。
后来舅舅因为喉咙疼查出鳞癌的时候,她想去看舅舅,结果舅舅竟自己出院了。即便是病中的舅舅也依然是个相当有傲骨的舅舅。
舅舅是良师益友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他总能给别人提出宝贵的建议。在作者的笔下,舅舅对这个外甥女也是格外的喜爱,家庭各种聚会她都在其中。关于作者写他的事情,他也很是认真对待,每次向他核对书稿的时候,总是耐心地为她讲解。还时常给予鼓励,鼓励她早点写完。
当她出书的时候,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上舅舅也是给出了相当有建设性的意见,他说封面就该让人看懂,要醒目。他挑了第一方案,还说第三方案不会有人买。
随着整本书读下来,虽然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可这就是生活啊,生活本就是平凡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而这几项简单的人生,却是我们奋斗一生的事情,在辛苦中劳作,在岁月里挣扎;欲望的追求和提高生活的品味中,享受着生命的起起伏伏。感受人间的冷暖与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