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历史巨著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创作的《史记》规模宏大,体系完备,是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52万余字。

那时用竹简和毛笔写书,一片竹简长50厘米,能写40字,相当于今天书上两行字。写史记需用多片,这得写秃噜多少毛笔啊。竹片要经过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六道程序。想想在这个过程中不合适废弃的有多少。实际使用竹片远超片。竹简有个缺点,就是怕潮湿,怕生虫,保存是个大问题。寒来暑往,司马迁写了十四年,夏天还好,冬天的竹片那叫一个透心凉。司马迁也不能老写,他还得查阅先秦古籍,也是竹简,光倒腾就累一身汗。

古文之言简意赅,与竹简这种书写载体有关。

《史记》还是在司马迁受到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写成的。在他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报任安书》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其中很多名句流传至今,广泛引用。比如"一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大家有兴趣去看一下。

忍辱负重之下,父亲的著史重托,司马迁完成了这部巨著。

司马迁著书,除了父亲的嘱托和他天才的文学能力之外,开挂了的使命感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使命感,难以想象能在十四年的著作过程中,克服身心上的巨大痛苦,虽九死而不悔。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也是司马迁借《史记》流传下来的一种精神内核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