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楷书作品有两类最为突出,一是魏碑,另一是小楷,而作为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唐楷却并不多见。在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上,就有这样的趋势。此次展览上,浙江台州书家蔡新桥就是以小楷获得优秀奖的。
蔡新桥小楷局部蔡新桥的小楷,明显是精细一路的写法——他的作品中有明朝人写小楷的影子。明朝时,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大部分读书人的小楷都极有功夫,比如明朝前期的沈度、沈粲,风格华美;明朝中期文徵明的小楷,风格瘦硬。明朝晚期,大部分书法家更注重个性的张扬,所以擅长小楷的不多,但依然出现黄道周等萧散风格的小楷。
虽然各个时期小楷的写法不尽相同,但它们大都是在魏晋小楷的主流之上,注入自我个性的体现。总的来说,明朝人的小楷,无论是意趣还是技法上,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准,与一般的“台阁体”拉开很大的距离。
蔡新桥小楷局部蔡新桥楷书展上获奖的作品,写法上更接近于文徵明。文徵明的风格小楷瘦硬,用笔爽利,但蔡新桥在此件作品中表现出力度不足、厚度不足、气韵不足。
在明朝尤其是吴门书家之中,文徵明的才情并不算高,从另一个角度说,他只能算是功力型的书法家。“才情不够,功夫来凑”,他能够成为吴门四大书法家,更多的是通过下苦功达到的。再加上他深厚的学养,成为对其才情的有力补充。同时,文徵明又有深厚的唐楷功底,因此,看似简单的文徵明小楷却有变化无穷的审美境界。
文徵明小楷以此观照蔡新桥书作,其字势未具八面,缺乏圆活的立体感;有相无色,缺乏饱满的生命之元气。字势不全,一是因为对笔法的理解不够,笔锋的运用不充分,提按转折的变化过于单调,觉得是将毛笔当硬笔使用。
二是吸收的养分太少,单单盯着文徵明(或许学过一点钟绍京),甚至只盯着文徵明《离骚经》等少数作品,取法过窄,目耕过浅,从而将文氏的不足扩大化。有相无色则是缺乏对艺术真谛——精神生命的深刻体验,这是人格文化综合修养的结果。作者对文徵明的理解几乎都谈不上,更不用说上溯魏晋去理解钟、王了。
蔡新桥小楷局部所以,蔡新桥的这件获奖作品,只能说是在写字——写得整齐、规整,但离艺术却很远。比如其中重复的字形很多,作者几乎原形复制,一点变化的意识都没有。如屡屡重复的“不”“知”“以”“之”“者”等字,几乎达到了如刻版印刷般的整齐一律,令人不可思议。
蔡新桥楷书的另一个弊处,便是其纤细均匀的线条,如缺乏高低起伏的吟唱,令听之者昏昏欲睡。作者大概以为越整齐越均匀便是好字,便是书法艺术,岂不知书法是大山,而不是楼房,逶迤层叠变化无方是其妙处,千篇一律则是其大忌。因此,建议作者最好读几篇基本的古代书论,了解一下书法的基本审美法则,搞清楚书法与写字的区别,才不会出现这种常识性问题。
蔡新桥小楷局部其实,明人小楷的格调已经远远低于魏晋书家,所以取法明人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明人王世贞便很清醒地评价文徵明:“书,小楷赵不能去俗,文不能去纤,其精绝同也。”王世贞已经点出文徵明小楷纤细的弱点,而蔡新桥却夸大了这种纤细,算是“取法乎下”了。
蔡新桥全国首届楷书展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