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切磋。学术是需要交流的,我最近就在贵州、广西和湖南参加了几次活动,作了几个专题报告。我的上一个报告就是讲如何理解民间叙事诗的长度,由此反思国际上的一些大师关于史诗的基本定义。比如,是行还是行以上就可以称为史诗?我长期在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对南方和北方的很多文学现象有过一些思考。我今天先讲几个要点,然后大家互动一下,因为单向的灌输效果不好。我做口头传统研究很多年,知道信息沟通在互动中才是最好的。大家的学术兴趣不一样,更不好满堂灌。我今天先从更宏大的背景上讨论问题意识,再进入更一般的层次,谈论一些学术生长点,思考这个学科的整体样貌和发展态势。
一、通过观察文学史和文学发展脉络,不断发现新问题
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标志就是文学史和文学概况丛书的推进,这个过程中衍生了一系列的学术思考,比如今天谈论较多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它其实跟早期的一些工作是有关的,当时出了大概80种民族文学史或文学简史,有的民族出过不止一种。文学史对于我们了解民族文学发展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这里头是有一些学术的生长点,其中一个方面,是我们能看清楚中国是一个文化艺术生态非常复杂的国家。20世纪以来,大约有三十多个民族开始有自己的第一代书面文学作家,那从民间口传文学到作家书面文学的飞跃和演化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这就指向了更加宏大的一个话题:比如屈原是如何产生的?中国第一个诗人和民间文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今天看到的《九歌》《离骚》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的材料。我们研究的可能是一个单个的事项,但背后牵扯到的是一个文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但是这方面的讨论就不太够。
跟这个相关,最近我一个学生高荷红出版了一本书叫作《满族说部传承研究》,讨论的是满族“说部”1,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学在从口头叙事文学到文人书面化的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原来我们对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