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诵”就是以痛惜的心情,来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惜诵》以首二字为篇名,结构和内容很像《离骚》,有“小离骚”之称。全诗叙述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中,诗人对自己未来的道路逬行了探索。他先后考虑过伺机求仕、离楚他适、变节从俗,但最终都被否定了,而选择了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道路。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大约是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失位后不久所作,与长诗《离骚》一样,主要反映了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境遇和怨情。
惜诵以致愍兮①,发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②,指苍天以为正③。令五帝以折中兮④,戒六神与向服⑤。俾山川以备御兮⑥,命咎繇使听直⑦。
①惜:痛惜。诵:陈言。洪兴祖《楚辞补注》:“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致愍(mǐn):招致祸患。
②所:所陈之言。作忠:为忠。一说“所”为古誓言的习惯术语。
③指:上指。正:同“证”。为证:作证。
④五帝:指传说中的五方天帝: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折中:判断。
⑤戒:告诫。六神:说法不一,朱熹以为指日、月、星辰、水旱、四时、寒暑。向服:对证事理的是非曲直。王夫之《楚辞通释》:“向,对也。服,事也。对质其事理也。”
⑥俾(bǐ):使。山川:山川之神。备御:一齐陪侍,即陪审的意思。
⑦咎繇(jiù yáo):亦作“咎陶”,咎通“皋”,即皋陶。传说舜时掌刑律的官。听直:听取是非曲直。
因有人在楚王面前进了谗言,说自己不忠于楚国及其国君,使屈原蒙冤被逐,故写作本诗抒发忧愤之情。依据全诗内容,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以上为第一部分:招祸。
首二句交代自己写作本诗的原因。“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开篇直抒胸臆,势如破竹;蓄积已久的悲愤感情如洪流决堤,一泻千里,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秋瑾《吊屈原》云:“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谤多言难伸,虫生木自腐。臣心一如豸,市语三成虎。君何喜谄佞?忠直反遭忤。”由于屈原受到诽谤太多了,难于向楚王申诉清楚,他只得指天作证,表明自己对于国君忠诚不二,并申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冤屈。这些冤苦太深,也由于现实的黑暗,屈原甚至异想天开地设想组成一个天庭的审判法庭,请五帝来判断,请六神来对证事理的是非曲直,让山川之神一齐来陪审。这个设想非常神奇,对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是很有力的辩护。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①;忘儇媚以背众兮②,待明君其知之。言与行其可迹兮③,情与貌其不变④;故相臣莫若君兮⑤,所以证之不远⑥。吾谊先君而后身兮⑦,羌众人之所仇也⑧;专惟君而无他兮⑨,又众兆之所雠也⑩。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①离群:排斥出群体之外,指受到孤立。赘肬(zhuì yóu):身体上多余的肉瘤。肬同“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如赘肉之无所用,而为人所憎也。”
②忘:忘掉,此指心里不存在。儇(xuān)媚:轻薄讨好人之心。背众:违背众人,与众不同。
③迹:足迹,作动词,引申为可以印证。
④不变:此指内外始终如一。
⑤相:察视。
⑥证之不远:用以做证明的事例无须远求。
⑦谊:通“义”,作动词,即认为合乎义。身:自身。
⑧羌:楚方言,乃。众人:指朝廷群小。仇:敌视。
⑨惟:思。惟君,一心为君王着想。
⑩众兆:众多之人。雠,同“仇”,指仇敌。不豫:不犹豫,不动摇。保:自保。疾:力,极力。有:借为“又”。招祸之道:招致祸患的途径。
以上为第二部分:申诉。组成一个天上的法庭后,屈原开始了正式的申诉。这一段申诉词包括三个内容。前四句,写竭忠事君,专心无二。自己竭诚事君,反而被众人排斥如身上多余的肉瘤。因为自己不懂得献媚取巧,才能背离了献媚邀宠的群小,遭到孤立和排斥也就在所难免。韩非说,君主和臣子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竭尽忠诚的服务君主,就等于站到了众庸臣的对立面。众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君主虚与蛇尾,与屈原的为人截然不同,因此势如水火。这是屈原所不能明说的,因此他希望贤明的君主能够了解他的忠心。故前四句言自己被谗谤的原因,此实望君参验而实证。
那么如何才能了解他的忠心呢?紧接着的四句,屈原认为,辨别忠奸无须远求,言语和行为就是线索,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就是他忠诚的表现。至此,屈原得体地恭维楚王:知臣莫过于其君,而验证的方法并不难求。这句官场俗语在这里增加了说服力。第八句以后,写招祸的原因。自己考虑问题总是先君主而后自身,心里只有社稷和君主,这是遭到众人仇恨和排斥的原因。至此,屈原满怀悲愤地说,自己一心为君王着想却连自身都不能保,极力维护君主别无他念,却成为自己招致祸患的途径。
“壹心而不豫兮”四句申述自己言行的动机,一切皆是为楚王着想,并无他意,却因此招祸。屈原在这里,反复申明自己对楚王的忠诚,含蓄而悲愤地戳穿了庸臣们结党营私、虚伪狡诈的嘴脸,以致忠臣义士无容身之地,而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楚王的昏庸。
思君其莫我忠兮①,忽忘身之贱贫②。事君而不贰兮③,迷不知宠之门④。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⑤;行不群以巅越兮⑥,又众兆之所咍⑦。纷逢尤以离谤兮⑧,謇不可释⑨。情沉抑而不达兮⑩,又蔽而莫之白。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①思君:为君王考虑。莫我忠:没人比我更忠。
②贱贫:按屈原本属楚王同姓贵族,但至屈原之世,已属同族中的远支,故称出身贱贫。
③不贰:无二心。
④宠:宠幸。
⑤志:即“知”,指能想得到。一本“志”下有“也”字。
⑥不群:不屑与小人为伍。巅越:跌落。指获罪失位。
⑦咍(hāi):楚方言,讥笑。一本“咍”下有“也”字。
⑧纷:多。逢尤:遭遇罪责。离:通“罹”,遭受。谤:诽谤。
⑨謇:迟迟不敢言的样子。释:指将真相解释清楚。一本“释”下有“也”字。
⑩沉抑:心中沉闷、压抑。不达:不畅。蔽:指君王受群小蒙蔽。白:表白、辩白。一本“白”下有“也”字。郁邑:即“郁悒”,愁闷。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固:本来。烦言:指要说的话烦多。结:指疏理在一起。诒:通“贻”,赠送,即传达给对方。静默:沉默不语。莫余知:“莫知余”的倒文,没人理解我。申:重重。烦惑:烦忧迷惑。中:内心。闷瞀(mào):忧闷烦乱。忳忳(tún):愁闷不舒的样子。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