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心灵的乐章一一试论君子文化与小人文化

奏响心灵的乐章一一试论君子文化与小人文化

作者/田伯仁

前言:关于文化的由来和定义

自我祖羲皇以“一”开天并卦定天下以来,这世界万物便把这“一”文化一直贯通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阶段上都有时间老人徐徐走来,手里托着阴阳对冲交合至大业生成、闪耀着人类智慧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万千文明圣果,直至今天。可视为文化的由来!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不断地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界进行“深加工”,对生存环境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时至今日,“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一一可定义为文化。

第一章文化上君子与小人的生成

从“一”开始,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内涵包罗万象,外延可写满天地两间,时时处处对立统一于大千世界之中。其中和人密切相关的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小人与君子文化。

首先,“二者”先天的同一性。

从”情,性之质也(荀子)”说起,人们为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一一活命,天性决定其本能无情地争夺某一样数量有限的东西。“凡人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禹、桀亦同”。这里讲的“欲”,包括内含着的争夺和放弃,都是人天性上的“凡人皆有一同”,是生而有之,带有普遍性。尚未涉及到“善与恶”、“君子与小人”的“对立统一”元素的真包含,这简单直接的“一”样现象,可以视为已包含着“两仪”端倪和锋芒,但从文化上只能定义为(非统一性的)同一性。

其次,“二者”后天的对立性。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的逐渐满足和增加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定势取向发生了变化,遂形成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人们逐步地将君子举止升入思善为善的高位而荣之;将小人言行置于蔑视鄙视的低端而辱之!

作为太极之一体,无论社会和个人,“君子与小人”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愈演愈烈,或可逐步升级为“吉凶生大业”,即阶段性矛盾对冲于玄黄,使尘埃落地,乾坤已定,胜负可见分晓。从阐述二者及其两种文化初始上可定义为对立性。

综上,同一性和对立性说明了人的本性决定在后天社会活动中,人的感情的微妙演变显露在主客观世界上的差异变化之生相,通过圣人的研判,便有了文化上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神圣论断!

君子小人之气息,于“小无内、大无外”的个体之一寓,无极的宇宙空间中相交对冲,犹“万物本原”,收敛发散,扑朔迷离,深邃广远,凡人很难窥其奥窔!

“自然公理不可穷究”,人们所能认知的只能是在这“氤氲化生”的“同与不同;和与不和”的生活氛围及文化现象中,孕育诞生着的小人和君子以及“小人文化和君子文化”。

第二章分述两种文化

自打这万物一体中有了小人和君子,我六合之内也自然地产生了小人文化和君子文化。

(一)关于小人文化一一

从“情,性之质也”的“同一性”中,伴随着物质生产的日渐丰富和剩余,自然地产生观念上以贪为主的小人及其文化。因缘法则决定君子与君子文化亦随之诞生。

一直认为小人与小人文化一定先于君子和君子文化,那就借用民俗的一句“先小人后君子”,先从小人文化说起。

第一,小人文化的历史性。

中国历史上的小人从未退出历史舞台。华夏文明的每一次兴衰都有小人登上权力的巅峰。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以小人名义大张旗鼓地为小人著书立说,扬名立万。即便是小人之举,也大都以文明正义的化身,喊着扶正祛邪的口号,冠冕堂皇,招摇过市,拉大旗作虎皮,光天化日之下掩盖着其所有的不成文的,却谙熟于心的小人文化。广义上讲,表现出的以贪嗔痴为核心的万般种种,扰动得这世界不得安宁一一

古今中外,为了自身名利的小人者,为自己构建了许多文化经典:溜须拍马、口蜜腹剑、心怀叵测、栽赃陷害、欺下瞒上、阴奉阳违、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两面三刀、挑拨离间......等等。而这每一经典的形成过程,都印证着小人文化指导下的小人们,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导致的数以千万计的让历史悲哀,社会阵痛,民族没落,国家衰败的惨痛故事和人间悲剧。

小人的历史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为取悦主子,投机取巧,献媚讨好者有之;为打击异己,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他人者有之;为攀高枝,假话连篇,瞒天过海者有之…,毋须赘述。

第二,小人文化的现实性。

从现实生活上看,小人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比之以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显得更加的普遍,更加的迷惑人心。在很多现代科技和手段的帮助下更加的隐蔽。为谋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万物苍生于不顾,把无良之举,无情伎俩,操作纵容涌动于社会的暗流之中,毒害之深远,或可暂时被眼前的风平浪静所掩饰。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着得见摸得着的如眼前小人所代表的小人文化所展现的一一大到利用一切条件,如转基因的祸国殃民,遗害子孙,最危险扣可悲的是,人们已在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正在不断地接受着…;小到为增值获利丧尽天良地祸害禽兽,瓜果蔬菜,不一而足,至使青山不青,绿水不绿,蓝天不蓝,星光不粲,粮食不香,蔬菜不鲜…;环境污染,空气和水及食品污染,各种做假…举不胜举,不仅危机于人类,就连几十年常见的动植物,有的都无影无踪了,鸟兽濒危,有的物种已趋于灭绝。凡此种种,令人发指。

小人及小人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违逆天道忤悖人情…人们在不可解中问天,何以至此,因缘何在?阳光下的心照不宣,那是因为有口难言!

夫可谏以言者:人的私欲、贪婪在“缘”起中的机遇、条件下膨胀,如那些年导致的欲壑难填,贪腐横流;这就牵扯到“制”,不能否认唯物论的基础和环境决定人的意识,尤其是早已融入历史的小人文化意识!…至此,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不管何种制度下”,从“万法归一”中求取一法,使国泰民安。古人云:“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那必行之“一法”,应该是与君子文化相融的以“礼义廉耻;慈悲为怀;崇德向善”为核心的,含法治精神在内的崇高精神之法。简言之,人人都心怀众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之法,那么,有此一法,可行可灭人间诸法,小人之法亦难以寻踪矣!

第三,小人文化的伪劣性。

应该重视的是近、现代的小人文化,作威作福、大奸似忠,巧言令色,通过政治经济手腕雄踞一方的鱼肉百姓者!

小人文化的历史基因从渲染到发泄,从复制到新生,让小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一一开始放弃传统文化在自身尚存的一丝道德水准。例如成为社会“新贵”的有些企业主们耍尽小人技能,丧失人性化管理,使原来的职工到员工到长短工的谋取生活者,在风餐露宿,艰苦倍尝的环境中劳作。不仅如此,小人企业主们还从暗中克扣薪水廉价榨取劳动力,比之以往“工人出卖给资本家换取货币工资的劳动力”,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尽管这样,小人文化还要创造一个骇人听闻的“”工作制。好在苍天有眼,在法律日臻完善、职(员)工及打工者法律意识加强后,小人们便通过劳动支配权力改为手持庖丁解牛刀,在剩余价值中尽量不留一点肉给员工,极尽敲骨吸髓之能事。

把经营管理中以愿景为美好词汇,在众多没有多少文化的、别有用心的小人企业主口中成为对付员工降低待遇甚至免费使用劳动力的常用语言,在行为上巧取豪夺,唯利是图。传统的小人文化在血腥的资本形成,剩余价值(这里不针对“个别资本”)成为业绩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小人们把“盗跖”文化奉为圭臬。

第四,小人文化的世界性。

文化是人类的。小人文化同样具备世界性。在纵横东西方的小人文化尚未催生新的律法制度到来之际,这个时代夫子所言的小人已经不被一些阴阳怪气的人(包括一些小人)承认,礼教的文明在语言破溃下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人类所创造经营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大都被眼前的硬道理所代替。然世界历史证明,多数人窘迫于生活之日,必是小人文化猖獗之时。受益于小人文化的少数人,在无须担心钱的情形下,精神上自然地热衷于小人文化孽生的,即小人经济基础决定的,包括适合他们的上层建筑及其所支持的意识形态和满足心理需求的新一代小人文化。

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

萨缪尔·P·享廷顿担忧的文明的冲突,在这里被共同演化了。这个时代的小人们正在从算计走向计算,重新塑造自己全新的小人人格,并不再让它分裂;筑就新的小人文化及环境,为的就是不再让自己背负着一个惶惑的、狐疑的、自相矛盾的精神枷锁,而陷入多种极端的痛苦的情绪之中生活。

从以上小人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想象这世界这时代必须有人的良知和正义,包括小人文化及其所催生的君子文化来共同支撑。

这不仅让人想起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双城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正道沧桑,面对这时代这年代这时期小人们的肆虐,人类多么企盼那一切美好的回归,而这首先应该是以众生和人民为本源的君子文化的回归!

(二)关于君子文化一一

“阴阳合处便相生”(吕洞宾.《渔父词》),因缘化生,自有了小人文化,必然地要随之产生君子文化。

第一,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关于内心君子的一面,就是人性本善的一面,很多哲学家和宗教学者认为这是来自于先天世界的客观存在,是神的本质且先于经验的,也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几千年来的史实证明了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理想人格;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对智慧人生,确立人生观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公元前六百年间,君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拓展了“君子”的理念,完善了尧舜时代君子的“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之品德,使君子臻于至善,以重要的品德塑造了崭新理想的君子人格形象,重构了君子文化。孔圣把君子从传统的“高贵之人”变为“高尚之人”,君子从有位有为发展为侧重于有德,更加注重品德、仁义道德,克己复礼成为君子必备之德和基本标准。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过:“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在历史进程中,儒家文明兼收诸子百家,融合释道两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华君子文化,并最早进入世界文化圈。

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阐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世人皆知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沉淀融合塑造升华到一个的理想人格形象一一君子。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为“四君子”品格的书画不胜枚举,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历代英雄志士大都以“四君子”的傲骨、清高、气节、典雅风范以自诩。

如今的“君子”已然是人之卓越与物之上品的代名词。君子文化乃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典!

第二,君子文化促进人类和谐共生。

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家国情怀、积极的文化担当,凝聚成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和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君子文化早已成为民众智慧人生的美好情结和思维导向。

例如讲求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求文明礼仪的“君子动口不动手”;讲求忠诚老实做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求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等等。

还有儒家的名言“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见《孟子》)等,被奉为人性经典;“唯有佛宗,乃尽其致”,如释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早已成为民众的信念;道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见《周易》)等,至今天仍被誉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三,君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华君子文化,诏示手握江山经营四方者,一定要德配其位。孔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所有的人民公仆都要以家国情怀,励志修德,讲求知行合一,愿景与道路相一致。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追求,坚持以民为本。以真善美的亲民理念,展示大爱无疆的情怀,敬业、爱民、崇德、向善,铁扇担道义,妙手写春秋,是为君子之举也。

中华君子文华,警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互敬互爱,仁义共济。用“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等儒家精神;“君子之交淡如水”等道家的清明;以及“君子者,法之原也”的法家良言等,来确定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以期朝野上下,政清人和,兴利除弊,荡涤社会流行的一切遗害子孙后代的污泥浊水,还我江山之清秀,使山河无恙,人民和谐共生。此乃君子所为也!

中华君子文化,要求凡君子者应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把“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作为智慧人生的追求,活好当下,一步一造化,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和行为取向。学以致用,立己济人,努力把君子文化的精神理念根植于人们的荣辱意识之中。

中华君子文化,期待人们在社会发展中,要把学习解析传统文化和在实践中完善君子形象相结合。人人在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丰富家国情怀,这对中华民族大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两种文化在对立统一中发展

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文化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文化和社会发展。正如人文始祖義皇定论的那样,阴阳相克相生,二者缺一不可。

几千年来的“小人文化与君子文化”一直既统一又斗争地记录在社会关系学中。例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文化上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一一

其一,表现在个人身上。

每个人都是君子和小人这一矛盾的结合体。涵盖和遵循着“两仪”的对立变换,如阴阳之善恶种种。且善恶在“一”念之间可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但在这一念之间,存在多少痛苦的磨砺,不得而知,不过只要悟到了,那一切都会朝美好的方面转化。

引证《渔樵问对》(北宋.邵雍)一一砍柴的问渔夫:“小人能灭绝吗?答:不可能。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无阴则阳不成,无阳则阴不长,没有小人哪来的君子?问:为什么小人多而君子少?答:你去观察万物就会发现同样的道理。比如五谷,农民辛辛苦苦耕耘播种它也不一定能长出来,而野草蓬蒿没人管也能长得很茂盛,锄它拔它烧它用尽各种办法也不能将其灭绝。”

这一问一答可称为“苗草之辩”或“君子小人之辩”,在渔夫看来,君子与小人是一体两面,一个社会里不可能只有君子,也不可能只有小人,只是比例的不同罢了,乱世小人多君子少,治世小人少君子多。人也是如此,好善的心战胜了好恶的心那就是君子,好恶的心战胜了好善的人就成了小人,君子小人只在一念之差。

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决定前者。所以个人要坚定君子文化,克服小人文化,使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至关重要!

其二,表现在现实社会上。

实际上面表述个人这一矛盾的统一体就是个小社会,“一花一世界”,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因之或可以说明整个社会,包括君子小人及两种文化在对立中互为转化和发展。

从社会发展上看,取决于“正人君子”的比重。正如唐太宗所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但从社会而言,小人减少、坏事必减,君子增多、善事必增,社会氛围也将随之改善。在社会财富积累绰绰有余于所有人,却因分配不公而导致多数人去为吃穿住发愁而奔走之日,这种“掺合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的定向,不言而喻,乃少数小人道长之时。

反映在社会层面上人们常看到的是君子与小人、及其两种文化对立存在于:

一是“学识渊博、有修养且品德高尚的的君子和学识浅陋、品行卑劣、道德低下的小人之间;二是品行端正,具有较高的道德,注重情义和道义,将义气放在第一位的君子与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小人之间;三是品德高尚,遇到问题是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进行自我反省,高风亮节的君子与将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他人的小人之间;四是铭记他人恩情的君子与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之间。…人人时时处处都面对二者之间的数不胜数的矛盾,且存而勿论。

这种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两种文化的对立统一于个人的成长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并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定下,演绎着“质量互变”规律推动社会发展。

其三,表现在历史发展中。

在历史的舞台上,因为有了小人,历史才有如此多的戏剧性演变。

翻阅历史,倘若没有小人,“屈原在楚国可一展抱负,然而那闪耀着独醒高举的千古君子名篇《天问》,《离骚》《九歌》等就不可能和世人见面;倘若没有小人,血溅风波亭的悲歌便不能奏响,也无法让人一听到“精忠报国”就对岳鹏举的君子形象肃然起敬。

倘若没有小人,九鼎大吕庄严厚重了的中华史册也不会有“背山造屋、焚琴鬻鹤、清泉濯足、哀梨蒸食”等典故文章;倘若没有小人,中华文化的黄钟大吕也就无法碰撞出那旷古至今的绝响。在这对立统一的历史发展中,无情地演化着人间的悲喜剧一一小人文化可使江山破败,让人民遭殃;君子文化可以安邦定国,使山河无恙,人民幸福安康!

不可否认,历史上有多少百战百胜,历经无数次大风大浪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最终栽倒在小人的欲壑阴沟里!

然而,大浪淘沙,暗流汹涌的小人文化必然地要催生“莲”的出污泥而不染,激活“(含小人筑就的)最有力量的当下”,定会造就匡世济民之千古人才!君不见,文化长河中有多少“盗跖庄蹻流誉后…”,更有多少风流人物“奋起挥黄钺”。炎黄子孙历来不乏敢于荡涤世间污浊者!

纵论两种文化,可以看出君子文化,无论对天地万物人都能从与我一体出发,以大善而为之;小人文化则正相反,为一己之私凡诸恶皆可为之。

纵观古今两种文化的舞台,如果没有小人的表演,那历史真的就像只有高潮的剧本,似乎将永远充实着没有低谷的乐章!

话如此说,即可以认定君子文化和小人文化会长期共存,互为发展。但人们却期待着“倘若”一一没有小人文化的世界!乃至最终的共同消失。但从历史表现上看,即二者在对立统一规律的运行中,终了由天道人情决定,那一定是君子文化彻底消灭小人文化之后,君子以完成使命而告剧终。彼时,世界呈现的是大同祥和的人类社会,万物齐一的命运共同体!

总括全篇(画外音):炎黄子孙人人都要争当君子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意义深远。中华儿女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心有所定,志有所笃,把君子文化视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社会贤达皆以争当君子自励,我辈后者也应以君子风范促核心价值观走强。孔老夫子认为,圣人难见,并难企及;但君子可见,谦谦君子人人可当。所以人不分老幼,皆可用君子之心,立君子之志,壮美君子文化,复兴我大中华之伟业!

.元月6日于北海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