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家里总会包粽子、煮鸡蛋。我问父亲这是为什么?父亲说那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他受到排挤和陷害,有志不得施展,最后含恨跳进汨罗江死了。我虽然不知道屈原是谁,但对于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愤愤不平,心想着长大后,一定要替屈原讨回公道。从此以后,屈原便成了萦绕在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端午节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抱恨而终,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随着上小学、中学、大学,对屈原的事迹慢慢有了深刻的了解。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生于公元前年。屈原曾任楚国左徒,原是怀王很信任的人。
他曾出使齐国,促成建立齐楚联盟,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秦国用张仪为相,公元前年,张仪使用离间计,游说楚怀王,说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就可以得到秦国商于地区六百里的土地。怀王果然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并没有如约得到土地。于是楚怀王大怒,举全国之力伐秦,然而三战皆败,楚国从此走向衰弱。眼见齐楚联盟被毁,楚怀王又多次被张仪所欺,屈原痛心不已。
楚怀王曾授权屈原起草宪令。屈原感到施展自己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加班加点起草宪令,在宪令中,他提出奖励军功,加强法治,限制贵族特权,举贤任能,发展经济等改革措施,他把一身的志向和抱负都浓缩在这宪令之中,他曾憧憬着楚国实行这些改革措施之后,一定会强大起来,再也不会有其他国家来欺负了。
然而事与愿违。《史记屈原列传》记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官员们轮番去楚怀王那里说屈原的不是,大概都是说其恃才傲物,自以为是,目无君王,不知是哪句话触怒了楚怀王,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后又将他的官职由左徒降为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管理宗室祭祀之事,并不参与朝政,屈原的改革蓝图从此化为泡影,他的一身抱负,满腔热血也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
屈原像后来秦昭襄王要求楚王去武关议和,屈原力劝楚怀王不可前往,郑袖、子兰、上官大夫等人却支持怀王去武关。怀王不听屈原劝阻,一到武关就被秦国扣押,并以怀王为要挟要求楚国割地。怀王不从,最后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继位后,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又把变法革新,振兴楚国的希望寄托在顷襄王身上。他多次进谏顷襄王,重申其改革主张和治国方略,可惜顷襄王胸无大志,不仅无法接受屈原的进谏,反而觉得屈原讨厌。加上子兰、上官大夫等人不断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大怒并放逐屈原。
公元前-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下楚国郢都。消息屈原的耳朵里,屈原悲恸不已,预感到大厦将倾,大势已去,他万念俱灰,写下绝笔《怀沙》后,于五月初五日,纵身投入汨罗江,带着满腔悲愤,满腹遗憾,和他那实现不了的宏伟抱负,一同沉入到冰凉的江底,瞬间山川失色,江河悲鸣,从此楚国少了一位直言敢谏,忠君爱国的大夫,中华大地陨灭了一位难得的文学巨匠。
赛龙舟开创“楚辞”,与“诗经”齐名,一个让人敬仰的爱国主义伟大诗人
如果说屈原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话,那么在文学上他却是纵横驰骋,如鱼得水,收获颇丰。或许正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才有了他文学上的成就。
不可否认,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后人把《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屈原的理想抱负在政治上得不到实现,他于是便把这种理想抱负岂不融入到他的作品里。《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屈原像“离骚”二字的解释,司马迁以为“犹离忧也”。班固以为“离,犹遭也;骚,忧也”。《离骚》全文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他自修美德、锻炼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使楚国富强。然而由于他的改革触犯了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屈原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倒戈,使屈原处于孤立的境地。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多艰,国家陷入“路幽昧以险隘”险境,使屈原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在这一部分,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忠奸不辨和昏庸无能,以及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女媭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媭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屈原决定离楚远行,但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情怀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于是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全诗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痛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在极度悲怆之下,屈原在汨罗江畔投江而亡,以死明志。屈原之死,可能不能唤醒昏庸的楚顷襄王和一班佞臣,也不能换来楚国的兴盛,但华夏民族的后人却永远记住了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
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影视剧中的屈原一个忠君爱国的臣子,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对国家的无限赤城同他受到的极不相称的对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在遭到流放和迫害面前,他仍然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国家他的人民。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背后所体现的是他对楚国的无限忠诚。
屈原是悲惨的,但屈原爱国主义的精神是伟大的。在今天这个民族复兴的时代,特别是在蔓延全球的疫情面前,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爱国精神,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尽管屈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但他时刻在提醒着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他激励着我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要轻言放弃,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