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情景式默写练习
一、《屈原列传》(节选)
1.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2.司马迁认为屈原创作《离骚》,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这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心中有怨气,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他“,。”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6.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
8.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用以讽刺当世政治的历史事实是“,,”。
9.司马迁认为《离骚》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离骚》文风)
10.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
11.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2.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3.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离骚》的内容)
15.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____,,,。”
二、《过秦论》
1.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地,这得益于“,,,”。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4.贾谊用“,,,”短短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高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5.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的很清楚:“,,”出身贫寒、地位低贱,却能得到天下响应,只因天下苦秦久矣。
6.《过秦论》一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7.《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
8.为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力,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可万世为王。可贾谊却认为制止暴乱不应该这样,而是施以仁义。
9.《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10.贾谊用“,”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11.“,,,”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的情形。
1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3.《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功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人数少、力量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简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农具和木棍,士兵的身份更是一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达百年的历史。
20.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得出结论: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4.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本文用“,”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5.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强调了“人事”的重要性。
6.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四、《燕歌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场面,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采用视听结合,表现军容整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事实,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一虚,既写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了家中妻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与悲壮的气氛,表现边塞荒凉,孤城寂寞战斗艰苦,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提到李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表达对如今带兵将领的不满。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时视死如归的精神!
10.表现边关荒凉不毛,一无所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阴郁的云层,凄凉的巡更声,表现边关战场荒凉、肃杀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戍边将领的轻敌,战士全力拼杀仍陷入困境的局面。
五、《李凭箜篌引》
1.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这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2.“,”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乐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3.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4.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音乐震撼力)
5.“,”两句,写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任凭深夜的露水洒落在身上的玉兔,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让人感受到音乐之动人。
6.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乐器衬托李凭身份,写其乐音乍起响遏行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锦瑟》
1.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2.表达自己无限怅惘的句子是“?。”让人为之哀惋不已。
3.运用典故写梦蝶和杜鹃,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出来,以表达内心悲戚与怨愤的诗句是:“,。”
4.“,”,两句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此联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5.感叹“才华背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
七、《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书愤》一诗中“,”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记述两次抗金胜仗,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2.“,”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3.诗人常借缅怀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陆游在《书愤》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
4.诗人用典明志并表现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屈原列传》(节选)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9.其文约,其辞微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二、《过秦论》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1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13.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15.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1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8.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9.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20.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燕歌行》
1.chuang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5.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6.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
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9.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10.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11.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2.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五、《李凭箜篌引》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5.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6.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7.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六、《锦瑟》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七、《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