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变风”作品。
这首诗的解读有争议,古人多认为其写的是贤者不能得到重用,讽刺卫君不能选贤举能,而现代学者从诗歌的文字上推断,认为这是一首描写舞蹈场面的作品,用以赞美舞师技艺的高超。
然而从《诗经》作品一贯的风格来说,温柔敦厚,委婉含蓄,其解读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往往“意在言外”。
《简兮》:观舞之人的注意力并没有在舞蹈本身
《简兮》一诗共四章,前三章各四句,第四章六句,形式并不整饬: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yǔ)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pèi)如组。左手执龠(yuè),右手秉翟(dí)。赫(hè)如渥(wò)赭(zhě),公言锡(cì)爵。山有榛,隰(xí)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首诗歌形式虽然不整齐,但“总分总”的结构还是比较分明的,叙事也是以时间为线索。
第一章四句诗歌交代的就是事件、地点、时间以及人物,是将背景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即将开始的是“万舞”这一场活动,时间是在仲春时分,即二月的一天,即将登场的自然就是舞者了。
这里的“简”应该采用《说文》的观点,作“分别”、“区别”来解释,也与之后的两章相对应。
第二章讲述的是“武舞”,所以“硕人”一词在这里并不是“美人”的含义,而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硕”是“大”的意思。因为是“武舞”,所以表演者都非常高大威猛,用了“有力如虎”来描写,这样解读诗意才通。
而第三章是讲述“文舞”的场面,礼仪昌明,左手所持的“龠”,是一种比笛子小一点的乐器,右手所持的“翟”是野鸡的尾羽,古代有很多华丽的事物都是由野鸡尾羽做成的。
古代这种“跳舞”的活动结束之后,一般主人要给予赏赐,这里给予赏赐的人是君王。
至于“万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如今已经说不清楚了,但《诗经》当中经常会提到这一活动,也许是一种糅合了多种舞蹈的形式,所以才分为“武舞”和“文舞”。
前三章是写舞蹈的场面,而第四章是写了观舞之人的联想和感叹。
这个人的注意力明显没有在如此精彩的表演上,而是飞到了“西方”,想起了“西方”的美人。
说明这个人并不快乐,他有心事。至于是什么样的心事呢?那就要了解先秦时代的“西方”一般指的是什么意思了。
先秦时代的“西方”,多指贤明盛世
先秦时代所谓的“西方”,并不是如今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西方”,同样也和佛教没关系,因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
当时提到的“西方”,一般指的是传说中的昆仑一带,是一个虚幻的地点,古人认为那里一直处于圣人之治,为昌明的盛世。
这在屈原的《离骚》当中有非常直观的表述。
在《离骚》最后的部分,屈原为了重新获得君王的信任做了各种努力,却都以失败告终,他终于采纳了“灵氛”的建议,决定离开这个国度。
他要去哪里呢?就是“西方”: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先秦时代的人认为,这里还处于圣人之治,所奏的音乐就是传说中的《韶》乐。
《离骚》中,屈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走到了楚国的边境,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又再次回头看了一眼。恰逢东方日出,景色壮美绚烂,然而太阳之下便是故乡。屈原悲从中来,最终也没有离开。
这首《简兮》的内容其实和《离骚》的这一部分差不多,都是通过盛大的仪式来引起对于传说中圣人所在的盛世之向往。
那么很明显,发出如此感叹的是一位心胸宽广、见识广博之人,但同时也必然是一个不得志的人。
因为“得志”的贤者所发出的感叹是积极的,就像《离骚》开篇中一样,会表露在他辅佐君王的时候,会努力让其所处的世道回到圣人之治。
显然,《简兮》一诗并没有如此积极的内容,而是对圣人之治有着一种怀恋之情,并且通过“山”与“隰”这两种高下的对比,来表明其所处世道的衰微。
甚至,在前三章中所写的那般盛大精美的舞蹈,或许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完美,而是他幻想的圣人之世应该存在的盛典。
从第四章咏叹的内容来看,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悲伤、怅惘的情感,所以将《简兮》一诗解读为“贤者失位”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