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司马迁满怀期许地写下从上古时期到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自此中国有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
然而,就在大多数人以为司马迁只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史学家,其著作仅仅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长之却看到了司马迁浪漫抒情的一面。
在《司马迁》一书中,李长之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专业而严谨的考证,细致分析了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环境、思想渊源以及《史记》的艺术特色,让读者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司马迁和其著作的独特魅力。
司马迁的思想渊源
据可靠史料表明,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在李长之先生看来,司马迁的伟大,至少要分一半给他的父亲司马谈。正是在司马谈那里,司马迁继承了具有道家色彩的自然主义和继续编著史书的遗命。
奇怪的是,明明自己接受的是道家思想,司马谈却让儿子司马迁从小跟随当时的名儒孔安国进行学习。于是,在司马迁身上,处处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
由于司马迁对古典文化充满了倾慕,很快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踏上了大规模的旅行。从江苏淮阴到江西庐山,从浙江绍兴到湖南九嶷山,从汨罗江到齐鲁之都……
当司马迁为韩信、禹舜、屈原、孔子、刘邦、项羽、信陵君等人的际遇所感动,更触发其浪漫抒情的一面。后来,司马迁成为郎中令,又有了扈驾巡行和奉命出使的机会。
如此,司马迁在二十五岁的年纪,几乎完成了整个中国内的地域巡礼。不过,李陵事件的出现,却使其面临着一生最大的耻辱。
在三十八岁这年,司马迁受了腐刑。他曾想一死了之,可想到未完成的史书,司马迁犹豫了,遂决心“发忧愤以著书”。从此,《史记》成为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
如何看待《史记》的出现
对于《史记》,鲁迅先生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评语完美地阐述了其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特殊地位。
首先,司马迁用《史记》为“正史”立下了一个规模,开创了前所未有的通史,为后人了解汉朝以及汉朝以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其次,在记录人类的整个活动之中,《史记》抬高了平民的地位。其中,《本纪》《世家》中,加了布衣孔子;《列传》中,则加入了游侠、刺客、滑稽等民间人物。
然后,司马迁的美学风格在《史记》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整体来看,有它的整体结构,每一篇分开来看,又有每一篇的结构,堪称文学艺术的杰作。
最后,李长之先生认为,《史记》完全可以看作中国的史诗。与此同时,它也对后来的小说、戏剧和文学批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部作品,总是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当关于《史记》的解读被一点一点剖析出来,读者也可以深度了解司马迁这个人。
李长之和他的《司马迁》
命运的安排总是极度相似,司马迁的一生是浪漫的,是悲哀的,也是壮烈的。可以说,正是他的一系列经历,造就了《史记》的问世。
而在解读司马迁和《史记》的过程中,李长之先生也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文学天赋。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各种史料考证,都着实让人惊艳。
遗憾的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那段特殊时期的到来,李长之先生被剥夺了写作的自由。从年开始,再无作品问世。
人生贵在相知,当司马迁创作了《史记》,李长之创作了《司马迁》,读过之后,谁不会肃然起敬呢?
#司马迁#
李长之传记作品(套装全5册):李白、孔子的故事、陶渊明传论、韩愈、司马迁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