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尽管读书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人人都知道读书重要。我命由我不由天,用读书改变命运,这是人人都相信的生存法则,所以人人都希望读书。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经常读书的,不过要做到每天都读书终究是做不到。分析其中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一定的惰性,另一方面,则是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因为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都是24个小时,绝不会多给某一个人一分钟,也绝不会少给某一个人一秒钟。而在这固定的24小时里,除了吃喝拉撒睡,可能还要加班、应酬、约会、办事、喝醉、辅导孩子学习,还有生病,这些大事小事都会挤占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所以说一个即使喜好读书的人,如果能在大多数的日子里都能抽出一点时间读上一点书,就已经如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了。
董卿是央视主持人,是著名的才女,据她自述,无论白天多忙,在临睡前,她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为自己充电,这个习惯也练就了她“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所以,在坚持读书方面,董卿是我的榜样。
毛主席曾说过:“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可见读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我的层次。
余秋雨说:“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
俗话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
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他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人生有限,不可能穿越历史古今去过他们的生活,那么心向往之的途径就是读书。只有书籍,能让你的思想纵横古今中外,秒天秒地秒空气。
青春作伴好读书。我读书按照类别大致分为三类。
一、古今中外经典书籍。国内主要看一些国学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道德经》《离骚》等。还有就是四大名著,《红楼梦》
《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四部书也是我的最爱,从作品中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可以吸收许多为人处世的东西。例如毛泽东用兵打仗真如神,就借鉴了《三国演义》里的许多战法,使自己成为了世界上一流的军事家。
还有就是唐诗宋词元曲,读来朗朗上口,诗情画意,意境深远,这些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平和文化鉴赏能力。
外国的作品很多,我上学的时候比较喜爱读的书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里娜》《复活》《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简笔》《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等等。结婚生子之后,我的读书兴趣也发生了改变。为了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我会经常从网上或者实体店买些儿童书籍,从比较浅显的《白雪公主》到稍微复杂一点的儒勒凡尔纳的四大科幻小说,从《大林和小林》到杨红樱系列、从叶圣陶《稻草人》童话集到曹文轩的《草房子》,还有郑渊洁的童话系列、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等十几部动物小说合集。
每晚给孩子讲述书中离奇的故事,不但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还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读着这些故事(我小时家贫,全凭看小儿书获取知识),我也仿佛年轻了几十岁,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憧憬的童年时光,这样一举多得的阅读,多有意义啊。
二、专业书籍。我看这类书籍,一是真的感兴趣,二是为了进一步指导工作。我是做摄像编辑工作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专业知识更新得愈来愈快,随之而来的,专业书籍也淘汰更新得很快,比如我刚参加工作时的编辑机还是线性编辑系统,现在早已经被非线性编辑系统所取代,或许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根本没有听说过,更没见过线性编辑机为何物,因为这些编辑机早已经被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去了。
自然,相应的专业书籍里讲授的编辑技巧也就变成了屠龙之术,看着高大上,实际上却毫无用处。所以选择专业书籍时,一定要选择那些讲授前沿专业知识的书,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到业务始终不落伍。要想提高业务理论水平,还要多看一些国家级专业期刊,最好是本专业的国家级核心期刊,学好学懂学通里面的内容,你就站在了本专业的最前沿。
三、哲学类书籍和报纸杂志。哲学是一门研究指导人类实践的思想的科学。他可以帮助我们正三观,求真理。报纸杂志可以让我们尽快了解时事新闻,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所以我能经常多读这些书籍,保证我们和这个世界不脱节,不脱钩,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社会、改造社会。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多读好书,有益无害,开卷有益。以上就是我对您的提问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当然也可能有说的不到之处,还请多多海涵,请留言批评,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