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意识是国家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培育国家认同意识,需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和学习,同时在学科课程中进行有机渗透,建设课程思政。语文教材的文学文本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较好的渗透载体,可以将审美文化作为纽带,以促使国家认同意识内化为更稳定的内在观念结构。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的信念体系,需要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促进国家认同意识形成,需要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推进,因此从教材建设、具体的教学活动来研究国家认同更为迫切且更具实效性。语文教材发挥着审美育人、内在衍生的文化功能,是国家认同意识的最佳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价值观的媒介,优秀的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学科知识传播的载体,也是向学生传播国家意志的重要路径。当前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经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传统三大传统,并将它们有机渗透到教材编写中,但是国家认同意识的体系化、文化化以及教学化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年修订)》也提出“鉴赏文学作品”的课程目标,这表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中小学生重要的课程内容。文学作品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符号表征,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人类通过文学作品这种特有的文化符号,拓展了自身的认知领域,丰富了自己的意义世界。文学作品既作为语言文字符号而存在,又作为审美性、艺术性文本而存在。经过时代积淀的优秀文学作品更是时代精神的原型表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学类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绝对多数,是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教学载体,所选文本往往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言语范本,不仅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经典范本,在语文课程中也承载着思维发展、情感熏陶、人格塑造、审美教育、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要在语文课程中充分挖掘文学类文本的国家认同的教育价值,就必须进一步澄清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审美是个矛盾而意义双关的概念,一方面它体现人们自由的解放力量,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特有的内化的规范形式。因此,将教材特别是文学类文本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挖掘其国家认同意识,具有审美和教育双重价值。
语文教材国家认同意识的五个维度
语文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意识不是机械呈现的,而是通过审美形象传达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审美形象、审美符号背后充分挖掘文本的国家认同意识教育要素。概括起来,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挖掘语文教材的国家认同意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国家认同意识培育的教育体系。
第一,家国母题。母题是文学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叙事或抒情单元,是具有文化人类学特征的审美形象和符号。中国传统文学中就有源远流长的家国精神传统,家国母题的文学作品也十分丰富。一方面,通过家乡情怀、乡愁意识的文学文本,实现家国意识的同构,比如教材中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等;另一方面,教材中有大量体现爱国主义的文学文本,而爱国主义精神与国家认同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国家认同意识的核心要素,这些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学文本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国家认同属性,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还有一些文本通过歌颂祖国的山河,来触发学生对于祖国的内在情感,比如《赵州桥》《长城》《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这些要素都需要进一步挖掘,自觉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国家认同意识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后练习、实践探究活动等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第二,民族意识。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息息相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和谐团结的观念,可以更有力地形成中华民族与国家的同构。在教材中应当选择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意识的文学文本,比如《藏戏》《和田的维吾尔》展示了各民族的风俗和文化特色,《丝绸之路》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讲述了民族融合的故事,这些文本既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表达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家庭形象。对待这些文本,需要充分强化中华民族、华夏民族同宗同源的认同意识,由民族意识自然延展到国家认同的观念。
第三,革命文化传统。体现革命文化传统的红色经典作品也是国家认同意识渗透的重要载体,它们充分体现了国家民族革命发展的艰辛历程。革命文化传统既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节,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现当代奋斗历程的文化产物。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优秀的体现革命文化传统的文学文本,这些文本往往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反映革命的艰辛历程。另外,在中小学推荐的文学名著阅读中也有大量的红色经典,这些作品是国家认同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还原具体的历史情境,用具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同时进一步完善教材的助读体系,使革命文化传统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语言文化寻根。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其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特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根、文明的基石,各民族的语言也会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符号体系,甚至每个人的话语结构,都是其文化表征,都德的《最后一课》即是最好的证明,守住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防止文化殖民的最后一道屏障正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每一个中国语言文字符号都是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重要素材,语言文化的寻根就是要打好学生文化的底色,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思、言、诗的统一,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产生民族文化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形成内在浸润式的国家认同培育机制。
第五,重塑新诗教文化。中国古代特别强调通过诗歌来实现教化的功能,以文学审美属性作为中介来实现其教育功能,正是审美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因此充分挖掘诗教文化的传统,形成新时代的新诗教文化也是国家认同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教材中经典文学文本的诗教价值,找到中国文学的精神实质,理出中华民族的文脉和精神轨迹;另一方面,借鉴传统诗教,重塑新诗教方式,以审美属性为中介来培育国家认同意识。通过在教材中探寻传统文化的诗教精神,追寻传统诗教的特有文化情结,重塑新时代的诗教精神传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其中,进一步把国家认同意识内化为文化的血脉。
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个观念灌输的过程,不是知识的直接植入和枯燥的直接说教,在文学文本的欣赏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内在的观念结构才是真正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这就需要在实现学科知识传授和素养养成的基础上,探索一套既符合学科特点和规律又能丰盈学生精神世界,为他们打下人文底色,形成牢固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比如,传统的涵泳讽诵法让阅读者直接以声音的形式把文本融入大脑中去,这种方法被看作是培养人格的独特教学方式。诵读之声并不是无意义的物理的声音,而是贯注了文化理解的听觉场,声音现象学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经验,使之具有存在论的可能。再比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创设具身情境,学生需要切察体知,体知不是客观认知,而是一种实践性智慧,在语文课堂上联系生活,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直达情感世界,形成特有的情感体验,产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共情,从而促成国家认同意识融汇到学生的生命中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小学语文教材文学文本国家认同意识研究”(20YJC)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梅培军彭小明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