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一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这本书被许多人所推崇,鲁迅先生则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极高评价。《史记》中对于秦朝的描写十分详尽,秦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开端,具有非凡的意义。
秦始皇扫六合、平天下,最终使中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书同文、车同轨的举措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凝聚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则奠定了中国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朝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晦涩的历史,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曾4次提到过一个神秘的预言,这个预言解开了秦国统一天下之谜,司马迁的这个预言到底是什么呢?
荒芜之地的称霸之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四次提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又可以分为三段理解,每一段都代表秦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周故与秦国合而别”指的是秦国与周朝的渊源,周朝建国之初施行分封制,周王将国土分封给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一些商朝后裔也在分封之列。
秦国的始祖秦非子正是商朝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传说飞廉是一个人面鸟身的神仙,他被称为风神,还以骑马为长,于是秦国的信仰是风,骑兵出征的口号也是风。
秦人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秦人的“嬴”姓由舜所赐,秦国分封的地界在古代为西戎之地,秦人自商朝就在此地镇守,后来周天子因秦非子养马有功而将此地分封给他。
秦国大片土地都是不毛之地,而经过百年的奋斗,这个国家开始强大起来,但东方的其他仍以为秦国是未开化之地,因此秦国得以快速发展而不受限制。
而因为秦国此前与周朝一直是附属关系被,而有“合”的称谓,直到周平王东迁洛阳,将西岐旧地封给秦国而被称为“别”。
六代人的努力
“别五百岁复合”指的是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这一段历史,公元前年正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发生之时,周幽王多次以戏耍诸侯为乐的举动使各路诸侯对周王不再信任。
此时西陲的犬戎正好前来进犯,周幽王再点烽火时已经没有诸侯前来护驾,他因儿戏而惨遭杀害。周王死后,周平王为保全王朝只得东迁洛阳,但这一举措使周王朝的领土大大缩小,周朝日渐衰落,国力远远弱于周围诸侯国。
面对如此形势,各个诸侯国开始逐渐削弱周王的力量,各自扩张起来,自晋文公称霸开始,这段时期被后来人称作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也在这段时期开始快速发展,秦穆公在任时重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的各项政策使秦国开始强大到与其他六国称雄。
秦穆公执政期间,也是秦国疆域扩张最猛烈的时期,秦穆公先后吞并十二个小国,疆域向外增长千里,为秦国后来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前,秦国一直与晋国交恶,秦穆公自恃兵力雄厚一再对晋国发难,但由于久攻不下,秦国浪费了大量资源,国力衰退严重,只好放弃攻打。
见秦国战力大减,晋国开始反击,这使秦国一度陷入到困境中,好在秦国所在地区为西陲,晋国一来看不上秦国的“烂地”,二来邻接多个国家,持续攻打秦国容易受到其他国家觊觎,于是最终选择放弃反攻,这使秦国有了喘息之机。
到秦孝公继位时,他两次重用商鞅,通过商鞅变法施行各种在当时十分先进的政策,结合严格的法律使秦国在各方面都飞速发展,商鞅变法福泽秦国后代,到战国后期,秦国已经发展为最强的诸侯国。
之后秦惠文王和秦昭王先后打败韩魏和齐楚,最后打败赵国,秦国以猛烈的攻势一路攻城略地,此时只剩下一些小国在苟延残喘。
直到公元前年,周王眼见周朝将要覆灭,不如做最后的挣扎,于是联合六国的力量进行最后的反击。周王却反被诸侯国骗,只剩下自己与秦军抗争,结局自然是被秦军大败,秦庄襄王灭掉东周。
周王不得已自己只好献出周朝36邑,秦国名义上归顺周朝,但周朝已经是名存实亡,而此时距周平王东迁正好余年。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后的余年,历经多次变法和与别国的交战,经过六代君王的努力终于使秦国将第一强国的宝座坐稳,而最后的嬴政皇帝则引领秦国走上了巅峰。
王朝终将兴衰
“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则指的是秦国灭东周后17年,即公元前年,西楚霸王项羽出生,正是他最后将阿房宫付之一炬,也将仅传国15年的秦王朝覆灭。
在这之前,秦庄襄王驾崩后,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六国见秦国由一个小孩掌控,剩余的力量开始死灰复燃,计划对秦国进行反击。
此时秦国内政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宰相吕不韦实际把持朝政,行扰乱朝纲之事,后宫还有嫪毐私通嬴政母亲,两人生下两个私子,嫪毐还自称秦王“假父”。
内忧外患看似难倒了年幼的嬴政,但他毕竟不是常人,嬴政历经八年的卧薪尝胆,最终以雷霆手段迅速解决了吕不韦和嫪毐的霍乱。
嬴政成功夺取朝政后开始着眼于统一全国,其他六国见秦国出现一位更加狠厉的角色,纷纷丧失了反抗之意。
不久后,嬴政开始了吞并的行动,他在第一年迅速地消灭了韩国,在第二年又闪击赵国,直至第五年攻破楚、燕二国,前后一共历经十年,嬴政成功吞并六国,完成了大一统。
到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正式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中国自此进入了持续余年的封建社会。
司马迁写的这句预言在《史记》中出现4次,其中一次正是周太史对秦献公所说,这句话准确地预言了秦朝的国运盛衰。
抛去太史公自己为阅读效果编写的可能,这句话无疑十分精准地概括了秦朝这段时期的历史,《史记》中的话语值得人们多次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