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的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的出现与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体现,所以古典诗歌是根植于这个民族深处的智慧。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一共收录了诗歌作品篇,因此它也被称为“诗三百”,这三百多首诗歌贯穿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变迁。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到了战国后期,屈原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也就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到了汉代,诗歌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形式--汉乐府民歌,由此,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有点像是我们今天的歌词,因为它可以配乐演唱,或者说它原本也是为了配音乐演唱而出现的。
这些诗歌是由西汉乐府机关和东汉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并整理而得来的,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便是《孔雀东南飞》,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除此以外的著名篇章还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
乐府诗毕竟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才有一部分文人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汉末建安时期,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刘桢)的带领下,社会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创造出辉煌的“建安文学”,并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转变的关键步骤完成了。
此时产生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的著名诗篇: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曹丕的《燕歌行》,曹操的《短歌行》,王粲的《七哀诗》等。
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此外,赋也是汉魏流行的文体之一,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在三国时期吸收了丰富的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
这样的状况被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所改变,他的出现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他手中的五言诗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开创的田园诗,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
南北朝时期一批新的乐府民歌像潮水一般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南朝的民歌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
2.唐宋的近体诗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的诗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代,名家辈出。我们常常讲到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比他们稍后的陈子昂根据永明体而创造出新体诗--律诗;五律最后是在宋之问、沈期手上定型的。
到了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我们所熟知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便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他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我们暂且可以将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山水田园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孟浩然和王维;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代表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
中唐时期刚历经了安史之乱,然而诗歌的创作仍然延续了盛唐的高潮。
继承了王维、孟浩然一派的是刘长卿、韦应物;继承了高适、岑参一派的是卢纶、李益。
而白居易作为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也值得一提。他不仅仅是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还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参与这一运动的重要诗人。同时也有大量的名篇传世:《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是这一时期除新乐府运动外,能够与元白诗派齐名的流派。
韩孟诗派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
在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的大背景影响下,到了晚唐时期,诗歌的主旋律显得非常伤感,世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杜牧擅长写七绝,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名篇有《锦瑟》、《无题》、《夜雨寄北》等。
唐代晚期,词开始渐渐兴起,词是诗歌的延续,是诗歌的别体。词也被叫作长短句、曲子词、诗馀,它起初是为了吟唱而作,词是可以演唱的。
词牌就是词的调子,不同的词牌规定了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第一个专力作词的是唐末的温庭筠,他的词非常华丽,后人称之为“花间派”。
五代时,《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这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浪淘沙》等。
3.宋词的发展壮大
走过唐诗这座丰碑,宋诗很难超越。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讲求理趣,由此将诗歌铸成另一座丰碑。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是不可多得的宋词大家,其中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在黄庭坚、陈师道二人的努力下形成。
而南宋的陆游,更被赞誉为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
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他们与陆游几乎同时出现,也是成就非凡。
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文天祥也有很多作品传世,《过零丁洋》是其代表作。
词源于唐代,在宋朝到达巅峰。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为北宋词人的代表,为宋词的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长调的慢词的开创者柳永,重新创制了词的规模,其代表作是《雨霖铃》。
而苏轼可以说是词的革新家,在他手中,词变成了独立的抒情诗体,完成了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水龙吟》、《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在苏轼的启迪下,南宋豪放词派诞生。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出现在南北宋之交。
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句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辛弃疾便是此时最杰出词人的代表。
在继承了苏轼豪放风格的基础上,他又对此进行发展创新,最终将词的艺术推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永遇乐》、《摸鱼儿》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4.诗歌的后期发展
元代开始流行散曲,诗词慢慢退居其后。
而曲则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与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不尽相同,曲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并没有非常著名的作品和诗人出现,究其原因是当时的诗歌不断在拟古与反拟古中反反前行。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似乎得到杜甫精髓,风格沉郁悲凉。
但大多数诗人仍然没办法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很难超越前人。
纳兰性德当属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其名篇有《木兰花令》、《画堂春》等。清末的龚自珍站到了中国诗歌史的末端,成为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没高潮。
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因五四运动而闭合,与此同时现代文学开始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