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辞赋散文”中,“辞”指的是《楚辞》,尤其指屈原的《离骚》;
“赋”指的是一种文体,与诗歌相似,兼具散文性质。“赋”最早见于诸子散文,讲究文采、韵律。它们“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侧重叙事、写景,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后来,“赋”受《楚辞》影响,具备了它的一些特征,如多用语气词“兮”等,被称为“骚体赋”,常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汉朝时,“赋”的体例正式确立,对城阙宫殿、帝王游猎、禽兽草木、羁旅行役、怀才不遇进行丰富繁缛、穷极声貌的铺陈描写,总称“汉赋”。
三国六朝时,“赋”逐渐向骈文方向发展,产生了“骈赋”;
唐朝时,“赋”由骈体转为律体,称为“律赋”;
宋朝时,学者好用散文写“赋”,故名“文赋”。
其中,“汉赋”又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得名于恢宏巨大、气势磅礴、语言华丽,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合称“汉赋四大家”。张衡的《归田赋》,是大赋转向小赋的标志性作品。
“小赋”得名于篇幅短小、风格多样、语言朴素,代表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人。
司马相如(约前~前)字长卿,西汉成都人,号称“赋圣”、“辞宗”,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子虚住上林,长门倚美人)等。鲁迅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成都人,代表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
班固的辞赋散文代表作品主要有《东都赋》、《西都赋》,合称《两都赋》(洛阳、长安),对张衡《二京赋》和左思《三都赋》(洛阳、建康、成都)具有启发作用。
张衡(78~)字平子,东汉西鄂人,伟大的作家、天作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世称“科圣”、“木圣”,代表作品有《西京赋》、《东京赋》,合称《二京赋》(长安、洛阳)。
赵壹(~)字元叔,东汉西县人,代表作品有《刺世疾邪赋》、《述穷赋》等。
蔡邕(~)字伯喈,东汉圉县人,蔡琰(蔡文姬)的父亲,代表作品是《述行赋》。
祢衡(~)字正平,东汉平原人,代表作品是《鹦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