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不应该只将书法家往抄书匠的道上

参观了书法国展,确实令人兴奋。自有书法以来,哪能一下冒出这么多书法家?而且把作者姓名一看,知道情况的人都知道:还有不少于这个数字的知名书家尚未参加这次展览。说明又有大批新书家涌现。

作品的形式丰富多彩,很注意展览效果。可以说,大家都煞费了苦心。从作品选用的字体看,也比较多样。从所书文字内容看,不再是熟诵已久的唐诗宋词,而是换了书论和各类少见的诗文。不过,我还没想过来,就听到身边观众一句话:“基本上仍是抄文展览。”

“书法展览”似乎就是看书法,管它写的什么,不都一样么?经身边这位观众一句话,我倒真想到:这是一个反映全国书家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的展览,书法就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态,观赏书展,不就是同时观赏当今书人精神文化修养的展览?

作为全国书法创作展览,不是不可以写古人诗文。我甚至认为:如果是为了纪念某个伟大的诗人、作家,举办一次书展,还可以请参展者专门书写这位诗人、作家的诗文,展出的同时发行这种书法专集不也很有意义吗?

然而现在不管是举办一般的国展,还是展示国家级书法家水平的大展,结果展示的都是一些只有抄录诗文水平的书法作品。这算继承了传统,体现了时代精神么?现在有人正在呼唤“大师”,自古以来,有只抄录古文的书法大师么?如今书法已成为纯艺术形式,时代培养的作为国家级的书家,连自撰诗文的基本能力都没有,行么?

有人说:书法家只是就书写能力讲的,从来不讲求有否自撰诗文的能力、修养。能这样认识问题么?能让我们时代书家大都保持在这种水平上么?

不是总有人嚷着“写字不是书法”,“写字不是艺术,书法才是艺术”?这样抄书的艺术,比那只求横平竖直、间架结构合理的写字,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

说实话,当初办展览、讲书家入会条件,这点没考虑,应该说是一个疏忽。现在办展览,就该强调这一点,还应成为硬性规定,以保证作品的质量。

不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会员素养,大家都只是个抄书手,只想着“创新”、“出大师”,却没认真思考:作为书家的基本素质不提高,能出什么新、出怎样的大师?诚然所书文词不是书作的内容,但擅否诗文,却可反映作为艺术家的修养功力,最后反映在艺术追求上。

有人可能说,能否有诗文创作能力并不决定书法家的素质。

错了。书写并非只是手技,所书文词正是书者文化知识、精神修养的反映,“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只写别人的文词,不过是“文抄公”。书者纵受感染,也可能是受别人文词感染的驱动。唯有书写自己的文词,才是为“情”所“动”,所成之“形”才能如《国风》、如《离骚》一样,是自己心灵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情,作品才有更充足的感染力。

以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语言创造自己的书法艺术,与一心甘当“文抄公”所产生之作,在艺术效果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

作为书法专业机构,不应该只将会员往“甘当抄书匠”的道上引;作为各级书协会员,也不应只是以能抄几段旧文为满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