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为什么

“迢递高城百尺楼,杨柳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唐朝李商隐《安定城楼》

诗文漫解:迢递高远的安定城楼,一步步走上来,目光高远,绿杨枝外是一片片的沙洲。

年轻的贾谊,在没有汉文帝得到赏识后,痛哭不已,王粲在春天来到了刘表帐下,是为了避免战乱。

追慕那些最终在江湖上隐居的高人,因为他们曾经做过挽地回天的大事,所以心甘情愿的隐居终老。

却总有那些苟且营生的鸟,看见小凤凰飞过,总护着自己的那堆吃的,防范猜忌着它!

初衣解诗:如果你知道,这是李商隐在27岁左右做的一首诗,你就不得不惊讶他文字的老道和内心的沉厚。这是写那些无题诗李商隐吗?在那些无题诗里,那些绵密的春天的哀愁,如怨如诉,如歌如梦,你一定会觉得那是一个年轻的公子,锦衣玉食,这是因为和心上的人不能相会,而做出金风玉露,一样的悲鸣。

世人总以为《无题诗》是李商隐最高的成就,是朦胧诗的鼻祖,是我国情歌王子,那一寸相思一寸灰,那身无彩凤双飞翼,传唱千年,我们的思维和人设里,将他定位为一个多情的婀娜的公子。

但是,干了一辈子大事的王安石,到了晚年却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尤其是这一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你要知道王安石是在宋朝年间一位名臣,而且也干出了历史上标榜的政绩,这是一位治世能臣和实干家,曾站在帝国的最高的实权上,阅人无数,赏诗无数,却老来钟爱李商隐的诗。是那些《无题》绵密的心思打动了这个老人吗?肯定不是,是无题诗外的另一个李商隐的心声。

这是李商隐在中了进士之后,因为娶了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备受朝廷左右两派的猜忌和排挤,在永定楼上散心写下的句子。时年不过27岁。

他说的是什么呢?自己所奋进的一切,无非是想做一点事,为国为民,不得到天子的重用,我也认了。当我追慕那些历史上,做了惊天动地大事的臣子,因为他们的一生做了有意义的事,才能够甘心的退隐江湖。但是,许多人认为我是要和他们争名夺利,不断在猜忌。

这个中间也表现了他并未泯灭的志向,毕竟他才27岁,也用典故嘲讽的那些排挤他的人,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并不在争权夺利上头。

一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写出了李商隐的志向,这个志向是相当的雄浑的。这个可不是那个《无题》诗里缠绵悱恻的情歌王子,这是一个男人的底色和本色。而这两句话的气势和沉厚,这超越了他的年龄的。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已经很成熟。而王安石在多年之后,用他亲身的经历来体会,也对这句话非常的赞赏,说就是诗圣杜甫还活着,要写也不过如此。这是对李商隐无题诗外的他的男儿胸襟的肯定。

当然李商隐的诗不止这样一首。情诗之外,李商隐的诗虽然用典很多,但是别有一种沉郁广博的气息,也时常多铿锵回旋的句子,哀国忧世,融汇了自己的身世,如三峡之曲折水,也激烈,也奇丽,李商隐的许多诗的成就是在无题之上的。

王安石是著名的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体会民间的疾苦,政绩卓然。是他有勇气向神宗提出了大规模的改革,并且大刀阔斧的加以实施,但最终遭到了新旧两派的共同攻击,虽然变法改善了国家的收入和民生,使得北宋开启了百年从未有过的繁荣。但最终变法触动了许多权臣的利益,变法最终不得不停止。

晚年的王安石对李商隐的诗情有独钟。因为这个虽然和他隔着朝代,然而早夭的年轻人,写出了他的志向,也写出了人世间的磨难和刁难。

隔着几百年诗人的胸襟和魂魄都是相通的。也只有王安石非常直接的说,李商隐诗的成就却得到了杜甫诗圣的真髓的。但是许多人迷惑在李商隐迷幻朦胧的,无题诗里,并没有意识到诗人真正的胸襟和魂魄。

而李商隐也是真的命运多舛。他这一生,知己多半是他生涯之后的有着人生阅历的人,但是在他当世的时候,一生襟抱未成展。懂得他的人,会将他的无题诗,都当作屈原的离骚看。不懂得他的人,也感动于那情歌催人泪下的深情。

让我们在那些广为流传的情诗之外,听一下,这个诗人最恳切的肺腑之声:“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李商隐的诗。欢迎留言置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