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词人,独上高楼望出的一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那么,被国学大师推崇的这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来自何处呢?

《鹊踏枝》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这首词是晏殊的名篇,本是描写闺思离恨的一首词。

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烟,兰草上沾着露珠,仿佛在伤心地哭泣。罗幕间透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月光穿过红红的门户斜洒到床前。

昨夜西风凛冽,碧绿的树叶凋落,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方无尽漫长。真想给思念的人寄一封书信,可山高路远水遥,不知该寄往何处!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凋落,足见西风之凌厉肃杀。然而,景既萧索,人又孤独,诗人却没有空虚靡费,而是出乎意料地为人们展现出一片无限旷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望远,固然苍茫,但这阔远广大的境界却给诗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诚然有望而不见的伤情离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之气,语言也洗净铅华,采用白描手法。

所以这第一重境界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有苦苦求索的孤独和无奈,前路茫茫,永无止境,又隐隐透着期盼,希望找到出路。这第一境界使人悟到: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目标。

这一句在原词中本是凭高怀远之意,而经过王国维辑录、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这一句词立时得到升华,再看原词便感觉焕然一新了。细细品味,果然意味深长,并深深为之感动折服,令人很自然地想到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惧道路遥远而百折不挠、苦苦求索,虽前路茫茫,但希望就在远方。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词人,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他的词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玉楼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等佳句广为流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