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开头即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是自叙家世渊源,《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元和姓纂》云:“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荡、屈建、屈平,并其后。”
屈原祝融即重黎、吴回。《史记·楚世家》:“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徐广注引《世本》亦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时则训》均记载了历代祝融的名字,屈原《远游》:“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瀁而自浮。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也提到了祝融的名字。
祝融是帝喾赐予重黎的御号或曰官职名,重黎、吴回均是祝融。祝融出自颛顼,属于黄帝系,《左传·昭公十七年》曰:“郑,祝融之虚也。”郑即今新郑,黄帝有熊氏之建都地,故祝融原居今河南新郑市境内。
火神祝融《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是以失楚,又何祀焉?”《国语·郑语》:“祝融……其后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其中芈姓在周灭商过程中有一定功劳,被封于楚蛮之地建立楚国。芈姓先人们来到楚地的时候,这里还是蛮荒之地,生活着一批楚蛮。在夏商之前,这里便是三苗的地盘,后被黄帝征服,又被夏商两朝多次讨伐,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小群落,称为楚蛮,最终归附于商朝。
西周楚子国虽然条件恶劣,但芈姓先祖仍正式接受了周天子的封号,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爵级为“子”。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次,子爵和男爵是最低的,国土方圆不过五里。熊绎爵低国小,在诸侯中没有什么地位。周成王在歧阳与诸侯会盟,熊绎只能“与鲜卑守燎(祭天所用的火堆),故不得与盟《国语·晋语》”,也就是说楚国作为一个四等异姓子爵,甚至不如因叛周沦为替周朝养马的奴隶部落,连会盟的资格也没有。但楚国先祖们仍然“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传》。”
周天子看见楚国日渐强大,于是在他的周围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监视他,后来楚日益强盛及向外扩张,先后吞并了数个小诸侯国,引起周王室的不满,周昭王曾三次率师攻楚,结果西周六师尽丧于汉水,周昭王也因此丧命,这让周室大失颜面,连史书上也只能以“昭王南征而不复”的曲笔记载。
春秋楚国在楚国受封之初,楚民族对于西周礼乐文明并不是全盘接受与认可的,甚至还自称为“蛮夷”,如楚王熊渠在分封三个儿子为王时就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武王熊通在讨伐随国之后,请求周王室尊奉其名号之时也宣称“我蛮夷也”。但其后,楚国逐渐强势,与周王朝的关系逐步改观,至楚成王时,楚国主动向周王朝进贡,周天子更是“赐胙”于楚成王,并令其“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国已改变其“蛮夷”身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