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教授赴约汨罗长乐话诗词守护诗意发现生

金牌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778422.html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夏凡)5月15日,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雨在汨罗市长乐镇调研时,被这里热爱诗词文化的中学师生感动,约定一个星期后再来长乐,和大家来一场痛快淋漓的诗词交流。5月20日,她如约而至。

当天下午,岳阳市作协主席舒文治,汨罗相关部门、长乐镇负责人,长乐中学师生代表,部分诗词爱好者齐聚长乐镇大垅农庄,和杨雨教授一起开启一场诗意盛会。

我们如何去守护诗意,去发现诗词中呈现出来的、我们当下生活依然能感受到的美?讲座中,杨雨教授以"守护诗意发现生活的美"为题,从记诵吟唱(音律)、画面再现(意象)、知人论世(故事)、日常联结(现实)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意和生活之美。

走进诗词世界在眼前的苟且中发现诗意

"现代汉语分一二三四声,英语只有两个调,它的语音变化远远不如中华汉字那么丰富多彩。"杨雨教授说,进入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一步不是文本文字,而是声音。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相对于其他所有民族的诗词而言,最为独特的、建立在汉字的基础发音之上的汉语诗歌独有的美。

"中国古典诗词第二大特点是情景交融。"杨雨教授说,中国古典诗词很少像西方的诗歌那样长篇叙事、采用史诗性地表达方法,中国古典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总是把非常丰富深刻和细腻的感情蕴含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

"所以我们读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可以通过我们的联想和对自然的了解,去进行画面还原,通过画面还原去接触到诗词的意境,进而理解作者赋予这首作品怎样的深刻意蕴。"

我们该怎样去读诗呢?杨雨教授说,要读它背后的故事。"我们要读懂《离骚》很难,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了解屈原的一生经历过怎样的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回过头来看他的作品,是不是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呢?"

"所以知人论世,就是说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诗人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经历了什么,甚至诗人所处的时代在经历什么,会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歌的原意。"

说到第四点"日常联结"时,杨雨教授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传播甚广的话提出了不同意见,她说,其实我们眼前生活的苟且就是诗。中国古代几乎所有伟大的诗人,往往都有另一个职业,他们只是用诗来记录下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但是一流的诗词,即便记录的是个人日常生活,也能在情感上打动读者,达成一种情感的惺惺相惜和精神共鸣。

"如果我们不能在眼前生活的苟且当中发现诗的话,不是诗的错,是我们理解能力和眼睛去发现美的一种缺失。"杨雨教授说,一切生活的内容都可以是诗,要多读书多行路多看多想,这是走近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诗四大功能在精神的世界里找到知音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大家踊跃提问,杨雨教授一一回答。

有人问,学诗到底有什么用?杨雨教授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过一个经典回答: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她解释说,"兴、观、群、怨"是诗歌的四大功能。兴,兴发感动,激发人的情感共鸣;观,观察自然,观察身边的人,观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学诗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群,就是以诗会友,学诗可以培养群聚交际的能力;怨,发现时代或社会中还可以再改进、再改善的地方。

有同学问怎样更好地学习古诗?"第一背诵,第二背诵,第三背诵。"杨雨教授说,中学生目前最擅长的不是理解,最擅长的是记忆。但不用为了考试而记忆,可以用吟唱等轻松的方式记忆古诗。

她说,苏轼60岁写的诗词让16岁的中学生去理解,是很难完全理解的。因为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可以先记住,总有一天这些诗词会在某个时刻触动你的心弦。那时你就会觉得这就是我的知音,这种感觉相当棒!你有一天一定会了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