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独游西岩,青溪夜读,写下一首纪游佳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所以,苏轼寄语儿子“无灾无难到公卿”,可辛弃疾没有这个福分,在其年幼时,父母就病故了。

但是,在辛弃疾的成长过程中,从不缺少爱的陪伴,祖父怜爱他,为其取名“去疾”,字“幼安”,且遍访名师,对其加以悉心教导和培养。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北宋末年进士,虽供职金廷,可他的志向却是恢复中原,所以,他希望孙子平安长大,成为霍去病那样的栋梁之才报效故国。

文韬武略,才华横溢,辛弃疾不负祖父所望,21岁就拉起一支余人的队伍,加入耿京反抗金廷统治的麾下,以掌书记的身份屡次征战沙场。

才干出色,韬略满腹,辛弃疾和他的祖父一样,志在北伐抗金,可南归后,他却一直在地方为官,难有亲临前线报国的机会,还因其主战屡遭弹劾。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有志难酬,辛弃疾41岁就被迫退隐带湖,但长达二十年多年的闲居生活,并未消磨他的斗志和家国情怀。

他渴望昔日“壮岁旌旗拥万夫,近战突骑渡江初”的壮怀激烈,可是,他却等不到朝廷启用的诏令,唯有独对西岩“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宋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简译:

峻峭挺拔的青山,独具高傲的气质,它并不听从我的召唤,可是,除了我,还有谁会欣赏你呢?

岁月不居,时节交替,转眼又是岁暮天寒,想必青山也感到孤寂吧,竟主动邀请我到溪边同住。

青山有情,明月亦多情,入夜,它从山头悄悄地升起来,不知不觉间,它就已经高悬在中空了。

月色皎洁,银辉遍地,月亮将它的影子潜入清澈的溪水中,直到听我读完《离骚》才肯离去。

赏析:

这首《生查子独游西岩》亦是作于退居带湖期间,愁情难遣,独游西岩,明月相伴,青溪夜读,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孤寂之情。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此词的上片写自己与青山互为知己相看两不厌,直抒悲凉寂寥之情。

西岩是山名,作者隐居的带湖附近,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山石奇异,为游览胜地,偃蹇(yǎnjiǎn)为高耸意,引申为高傲。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被迫闲居故乡的辛弃疾孤独寂寥,他的心曲无人应和,结果是,呕心沥血的万卷平戎策,只换得东家种树书。

唯有寄情山水,方可一抵心头的苦恼和愤懑之情,所有才有了“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的曲高和寡,以及那不尽的凄凉忧伤之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引青山为知己,因自己与青山“情与貌,略相似”,彼此皆具高洁的情怀。

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辛弃疾与西岩惺惺相惜,因为人懂山的高傲,山怜人的孤寂,所以,才有了两位岁寒之友的相依相伴。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词的下片写夜读离骚,明月相伴,从而间接地写出自己才不得用的激愤之情。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是楚国大夫,著名的爱国诗人,积极从事改革运动,因遭馋嫉,被放逐湘江。

《离骚》是一部贯穿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伟大作品,诗人夜读《离骚》,其殷殷的家国情怀,彼时,唯有天上的明月,和水边的青山可与共鸣。

长夜漫漫,愁绪难遣,唯有醉心《离骚》,方可一抒心中的郁闷,竟不知几时月上中天,未见水中月影,心中顿觉慰藉,终归,还是有懂自己的。

“离,别也;骚,愁也。”,关于《离骚》二字,东汉著名学者王逸这样注释释,这也符合辛弃疾彼时的境况:远离朝堂,才不见用,理想难竟。

辛弃疾此词看似质朴平实,波澜不惊,实则激荡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既写出了他彼时的孤寂和无奈,也抒发了他孤傲和高洁,以及矢志不渝。

后记:

“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辛弃疾力主抗金,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勇冠三军的民族英雄。

走到生命的尽头,陆游犹不忘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临终时,念念不忘的依旧是“杀敌”二字。

和陆游一样,他从军的时间虽然屈指可数,但却始终将洗雪国耻、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为己任,并视为毕生为之追求和实现的目标。

“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刚刚被罢官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在带湖兴建庄园,将其命名“稼轩”,还自号“稼轩居士”。

本该是沙场秋点兵的将帅,彼时却归家做了农夫,这与其祖父的期望似乎相去甚远,可是人生哪有十全十美,不如意亦有十之八九。

辛弃疾虽然没有成为叱咤风云的将领,但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却非同凡响,不仅开创了一代词风,还被赋予“词中之龙”的美誉。

参考资料:

《宋史辛弃疾传》

注:本文系刘玲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