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年生。著名翻译家、诗人,文化学者。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他的译著整齐地摆满书架,蔚为大观。学界慨叹,杨宪益生前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在杨宪益翻译的著作中,既有《红楼梦》《离骚》《史记选》《资治通鉴》《儒林外史》等传统典籍,又有《鲁迅全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等现、当代经典名家名作。其中,他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70年完成并陆续出版,引起了中外文化界轰动,这套译本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西方世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著。
“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是存在于古今中外翻译界的一大问题。杨宪益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语言的工具,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可译的。同时,杨宪益又认为文学翻译中的意象是不可译的,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是不同的,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视“忠实”为第一要义。他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当然,如果翻译中确实找不到等同的东西,那就肯定会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但是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译了,就是改写了。我们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时,尤其在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存在“历史距离”,即原作与当下译者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杨宪益认为这一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而这也正是翻译的基础。同时,杨宪益认为诗也是可译的。但是翻译毕竟是翻译,而不是原作。所以杨宪益并不认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可以被彻底消除,翻译外文作品时可以多保留一些异国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