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
端午,原为“端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也与上古时代的祭龙有关。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所说:飞龙在天。端午这天正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故而也有了龙舟竞渡等一系列祭拜龙祖的习俗。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其来源也有另外几种说法。比如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吴国的忠臣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等。流传最广的,便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
人们将这个源远流长的节日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结合起来,赋予了它人文历史元素,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端午文化”以及独特的纪念意义。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却遭到朝中贵族子弟的强烈反对。最终,屈原被诬陷,流放到沅、湘流域。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诗篇,也开创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先河。
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国破家亡,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楚国的人民知道后,深感痛惜。他们立刻划船打捞屈原的尸体,还准备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等等。所以后来端午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等风俗,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宋代诗人张耒的这首《和端午》,也是一首纪念屈原的诗篇。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
龙舟竞渡是为了深切的悼念屈原的千载冤魂,可尽管如此,忠烈之魂怎么可能会起死回生呢?
虽然国家灭亡灰飞烟灭,不能再起死回生,但千古名作《离骚》永远不会消亡。
张耒是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字文潜,号柯山,“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不幸,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所著作品也带着显著的理论观点,"以理为主,辞情翼之"。他的诗学于白居易、张籍,走平易舒坦的风格,这首《和端午》也正是如此的风格。
整首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龙舟竞渡是为了深切的悼念屈原的千载冤魂,可尽管如此,忠烈之魂怎么可能会起死回生呢?
作者开篇就表达了自己对冤死的屈原的无限的悲哀与无奈,读来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如此也将整首词的高度提提拔到了“忠”之上,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明代诗人杨慎感慨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不会回头,也不会停止,逝去的英雄也只会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唯留下浩然正气在千年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被后人铭记!
今天,我们过端午节,不仅仅只是过一个节日,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屈原虽故去,可是他的爱国精神,值得世人永远铭记。这也是作者通过短短二十八个字,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首著名的写在端午节的宋词,尽显节日风情,值得一读元稹《夏至五月中》,既写了夏至的季节特征,也写出了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