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主要讲述了屈原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故事,被后世千古流传诵为经典,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化——“楚辞”的代表著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开篇便以屈原之叹引入,感伤时事,为国忧愁,屈原悲从中来,一时竟然涕泗俱下,不能自已。
世道如此,屈原纵然有心报国,劝谏主君,却也未得君心,早上上书晚上便被贬官。小人陷害,奸佞挑拨,屈原不得皇上重用。
然而只有屈原知道自己的一片赤诚,铁血丹心。他的善良、他的忠诚天地可鉴,日月可明。只要是为了国家,纵然身首异处,九死一生,屈原也永远无悔。
《离骚》中表明了屈原此刻的处境:他忠诚辅佐君主,一心为国,忧国忧民,终日里殚精竭虑,勤勤恳恳,然而他的忠心却被误解,他的劝谏也被恶意解读,甚至他的善良也被怀疑,人格更是被贬低的一文不值。
此种情况下,屈原当真是穷途末路,走投无路了。然而屈原天生傲骨,宁愿自己以身殉道也愿意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鸷鸟是不能与其它鸟类群居生活的,因为它高傲,自有姿态。这是它天生所具备的气质和气节;同样的道理,方与圜他们为各自的两种状态,也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既然如此,道不同又如何能够相谋呢?志向不一又怎能互相认可呢?
因此,屈原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抑制自己的志念。去随声附和那些奸臣贼子。相比之下,屈原更愿意以死明志,证明自己的忠心和热忱。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在后半段明确的交代了屈原的想法,作者后悔当初没有看清楚小人的丑恶嘴脸,更没有走对属于自己的路,他很想重新开始他的人生,趁着迷途还不算太远。可是既然已经被贬斥了,那便潇洒而去。重新整理他的衣服。
制芰荷做成衣裳,集芙蓉为锦绣。屈原认为,就算天下之人皆误解他,只要他的本心是善良的,品德是高尚的便没什么所谓,更无关痛痒。
戴上高高的发冠,衣裳上佩戴着一块美玉,光泽与美丽杂糅其间,只有它的昭质没有丝毫的亏损。
屈原忽然回头眺望远方。回顾一生只觉荒唐,他望着大好河山,锦绣未央,忽然想要去观摩一下四海八荒的美丽景色。
最后屈原发出:“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慨叹。
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为人称赞。后世皆以屈原为荣。面对人世间的坎坷以及自身的命运多舛,他的一腔热情被摧残得体无完肤,他的心也随着君王的疑心以及同僚的猜忌而变得千疮百孔。
可纵然如此,屈原的心从未改变。
他热爱他的生命,热爱他的理想,但是他更热爱他的国家。
他忠于君王,死于社稷。忧于百姓,怜悯苍生。可谁又热爱着他呢?
终其一生,屈原都在为国担心,为民忧虑,他的爱国之情无时无刻不在深深的感染我们,唤醒着我们那一颗热血的心的同时,更让我们深思,无论在什么时代,爱国主义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趋避之?”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家国一体,国家就是我们的归宿,更是我们的信仰。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的爱国之心依旧鲜活而奔放,热情而喷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海外归来的精英抑或是默默无闻的百姓,于我们而言——祖国都是我们深深的牵挂和惦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有国才有家,家铸造了国,国是千万家。国既是家,家既是国。家国一体,天下大同。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祖国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与依靠,祖国哺育了我们,我们便向祖国奉献着青春。纵然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遂人愿。此处心安依旧是吾乡。纵然山高水长,长路漫漫,不知归期。此处依旧灿烂辉煌。
愿你璀璨夺目时时耀眼,愿你春去秋来岁岁长安。愿你历尽坎坷磨难,归来仍旧是少年。
山河破碎风雨摇,身世浮沉如草。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