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拯救楚国,屈原提出草宪变法却不能成,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战国晚期楚国锐意革新的政治家。作为政治家,他一筹莫展,横遭迫害,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人生;作为诗人,他那极端不幸的遭遇,优国忧民的意识,刚正不阿的品格,促使他写成许多不朽的诗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屈原和他的草宪变法屈原名为平,字为原,是楚国贵族。楚怀王时,他做到左徒的高官,掌管出纳号令。他主张通过制定新法令来改革楚国的政治,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他认为“背法度而心治”,犹如无辔而御烈马,是很危险的;必须做到“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九章·惜往日》)。他要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就是要选拔贤能担任官吏,按照法令的准则来办事而不能发生偏差。起初变法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但是没过多久,情况发生了变化。楚国朝廷腐朽势力的头子上官大夫靳尚,想夺去屈原起草的宪令草稿,遭到屈原的拒绝。新尚便利用楚怀王忌惮泄密又极端自尊的心理,妄进谗言,楚怀王竟然轻信谗言。就这样,楚国的第二次大变法又以失败告终。变法失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旧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吴起变法失败之后,楚国仍然是世袭贵族把持朝政,盘根错节,朋比为奸,其势足以左右国王,而以屈原为代表的革新派,力量单薄,寡不敌众,经不住旧贵族的反扑。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不久后又免去了屈原的官职,让他做三间大夫,只许他管宗族、祭祀之类的具体事务,不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后来楚怀王继续听信谗言,这导致秦楚关系极度恶化,秦国对楚频繁进攻,楚国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流传千古。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屈原不但是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收了民间文学形式,采用了方言声韵,融合神话传说,创作出长篇诗歌。热烈的爱国情感,丰富无比的想象力,美丽的词藻,使得屈原的诗篇成为不朽的杰作。《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二千四百多字。通过这首诗对自己的战斗历程的回溯和未来道路的探索,表现了他追求崇高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揭露了楚国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势力的猖狂。鲁迅先生曾指出:屈原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除了《离骚》外,屈原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九歌》是祭祀鬼神的乐曲,原是楚国民间的创作,经过屈原重新创作加工更显绝妙。《天问》则从自然现象和神话一直问到远古的历史传说,针对原本在楚国的宗庙和神祠里,壁上绘有关于自然现象、神话和远古历史传说的壁画进行发问,全诗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达出了屈原对传统思想的怀疑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屈原为何会选择投江结束自己的生命?屈原的悲剧人生既取决于楚国的客观现实,又与他的主观人格有莫大关系。可以理解为,正因为屈原具有非常完整的人格,所以他才在楚国的社会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站到了与贵族斗争的一方,并且在斗争中有进无退,不可逆转,并发展到充分展示其悲剧性格的地步。另一点原因是屈原有强烈的人格完善意识,始终保持良好的人格品行。在他的诗篇中,有一种情感贯穿始终,即对自己品德高洁的标举。面对乱世与奸臣当道,而君王愚蠢无能,无奈发出:“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遭受统治阶级排挤、迫害,深受战乱、贫病的折磨,而想到的却是“哀故都之日远,哀民生之多艰",将个人的痛苦升华为救国民于水火的崇高感情,并愿为此而无私献身。他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完美,不论社会多么黑暗、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他都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当身心受到直接的伤害时,他更不会献媚取宠、摇尾乞怜了。为了不蒙俗尘,只好投江来保持自己美好的人格。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天才的诗人,作为臣子,为了国家发展倾尽自己全力,却被奸臣针对,被君王冷落,所以他选择用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痛。也正是一心为了楚国的命运和前途,才造就了他诗歌拥有其他人不能企及的深度。为了忠于爱国理想,也或许是对这个国家充满绝望,最终选择投江以解脱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