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文学骈丽化的著名学者西汉文学家扬雄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人,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自幼口吃,不善言语,然而却喜欢读书与思考,《汉书·扬雄传》称他“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自小就打下了从事文学创作与哲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扬雄画像

扬雄仰慕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很感慨于屈原之死,每读《离骚》,“未尝不流涕也”。但他“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何必湛身哉!”遂摘取《离骚》之词,反其意而用之,作《反离骚》,“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

大约在四十余岁时,扬雄离开蜀郡来到长安,希望能一展抱负。不久,他因“文似相如”而被推荐给汉成帝,待诏宫廷。于是,他连续为汉成帝写了《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在这些作品中,他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丽雕砌的辞藻,一方面对汉成帝的“英华沉浮,洋溢入区,普天所覆,莫不浩濡”的功业尽力歌颂;另一方面又运用反话,寓讽课之意见于委婉曲折中,对汉成帝穷奢极欲的作风进行了规劝。

司马相如

在写了若干辞赋之后,扬雄感到无论是他还是司马相如。写作辞赋的目的本是对皇上有所讽劝,但实际效果却是毫无作用。他下决心不再作赋,认为这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少问政事。这样做,当然就难以升官,于是有人给以嘲笑和疑问。扬雄为此专门写了《解嘲》、《解难》二文,予以回答,表明自己“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的处世之道。对于扬雄这种从尽力作赋到反对作赋的重要变化,茅盾在《夜读偶记》中说:扬雄“是比韩愈早了八百年揭起反对文学骈丽化的旗帜的第一人”。

扬雄著作

扬雄潜心学术之后,发愤著书,写成了几部重要著作。即:仿《论语》而写的政论性著作《法言》,仿《周易》而写的哲学著作《太玄》,仿《仓颉篇》而写的文字学著作《训纂篇》,仿《虞箴》而写的政论性韵文《州箴》,仿《尔雅》而写的语言学著作《方言》。这些著作都流传至今,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宝贵资料。

在《太玄》和《法言》中,扬雄创造了一个万物的主宰——玄。他认为,“玄”是万物的根本,它使精神得以活动,使事物得以发展。它没有形迹而又无所不在:“仰而视之在乎上,俯而窥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弃而忘之在乎后,欲违则不能,嘿则得其所者,玄也。”扬雄所谓的“玄”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绝对观念,所以他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扬雄在反对弥漫当时社会的宗教迷信、神仙方术等方面却表现出某些唯物主义倾向。他批判宗教迷信,指出神怪没有灵验,圣人不谈神怪:“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他批判神仙方术,指出生死乃自然规律:“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凶有终,自然之道也。”他以圣人有时同世存在,有时超越五百年才产生的事实批驳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妄说:“尧、

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他认为新旧事物之间有因有革:“可则因,否则革。”“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他还强调后天的学习:“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学则正,否则邪。”他还表现出一些辩证法思想,认为“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即事物是有发展,有转化的。

巴蜀之地

扬雄的《方言》是研究我国古代词汇的珍贵材料。扬雄利用全国各地都有人汇聚京师的有利条件,进行了27年的访问、积累、整理而成的这部方言学专著,记录了西汉时期全国各地的方言材料和古今不同的词汇材料,也记载了各地相同的民族共同语“通语”。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方言学专著,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对古蜀语的保存尤为仅见。

扬雄在世时,他的学识并未受到时人的重视。刘谙甚至于说他钻研学术是“空自苦”,挖苦他的著作只能被后人用来盖酒坛子。可是,有眼力的哲学家桓谭却认为他“才智开通,能人圣道,卓绝于众”,断言他的著作“必传于世”。这一断言不久即被证实。在扬雄去世40余年后,就“《法言》大行”了。巴蜀人民从来就没有忘记扬雄这位多学科的杰出学者与文字学家,一直在纪念他。在川西平原上,长期有多处关于扬雄的纪念地,有相传他洗砚、洗笔之地的成都洗墨池,以及在此地修建的墨池书院;有郫县的扬雄墓;有成都、郫县、绵阳的三处子云亭,无不表现了人们对扬雄的崇敬。

刘禹锡画像

尤其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千古名篇《陋室铭》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证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二生清贫的扬雄及其他所居住的子云亭“何陋之有?”可见早在唐代,纪念扬雄的子云亭就已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形陋而实不陋的胜迹了。(资料节选自《巴蜀百贤》,图/胡立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