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楚国虽然日渐没落,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却方兴未艾。
屈原贬官后,被流放到汉北地区。闲来无事的屈原,便寄情于香草,这香草之于屈原,是他自己,也是他的梦想。
然而,香草总会凋零,梦想也会破灭,求而不得的折磨,伴随了届原大半生。虽然他远离朝堂,身处江湖之远,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担优着楚国的未来。尽管君王不爱,百官不理,屈原仍甘愿将自己的真心奉献给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中流露的不是悲哀而是悲壮,屈原心中有一份强大的使命感,即便是遭遇种种令人窒息的打压,他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没有了屈原的楚国,渐渐陷入泥沼之中,变法停滞,贪腐横行,就连身为一国之君的楚怀王,也被张仪忽悠得团团转,最后丧地辱国、客死他乡。
楚国的每一次失利,于届原而言,就如同利刃钻心。于是,他在流放结束后,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国都。当时,秦昭襄王正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商议结盟之事。屈原深知秦国居心叵测,便力劝怀王不要赴会,他说道:“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可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因此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楚怀王前去赴会。最后,楚怀王往赴秦约,被秦国扣押,至死也没能回到故国。
楚怀王的遭遇,让屈原内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也第一次对自己的努力产生了怀疑,难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吗?屈原在《离骚》中借女篓之口说:“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他也懂得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安身之道,但他始终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他自问自答,喊出了穿透时代的最强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之外··听得一缕缕幽咽的哭泣声自前方传来。屈原上前一看,果真有几个人正趴在荒野的坟堆上哭泣!
屈原问他们:“父老乡亲们,家住哪里?姓甚名谁?”那群痛哭的人连忙抬起头来,答道:“您就是三闾大夫吧?唉,我们这些人早就离开阳世啦!”
“哦?”屈原一惊,接着问道,“难道你们都是阴间的鬼吗?”
“是啊,三间大夫!我们都是阴间的人了。”
“那么,你们是含冤而死的吗?如果有冤的话,只管对我诉说,我去替你们申冤。”
“不是的,三间大夫!我们是听见您在吟唱《离骚》,您那颗爱国的心把我们感动了!想想我们自己,真枉做了一辈子人,所以就不由得哭了起来。”
“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屈原感慨地说,“败坏楚国的并不是你们,但愿你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吧。”屈原说罢,那群自称为“阴间之人”的山鬼便消失无踪了。
这段传说虽然充满了小说意味,但也直白地表达了“一卷《离骚》山鬼哭”的艺术感染力。
前年,秦将白起一举攻下了楚国国都郢都,楚国虽未亡国,却也是行将就木了。屈原为楚国耗尽一生心血,然而上天却残忍地让他目睹了“国都被破”的悲剧。一生报国,却国破家亡。这世间还有什么事情,要比这更糟糕呢?
汨罗江畔,我心实悲,前尘往事,涌上心头,此情悠悠,唯有付诸东流。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境遇下,屈原纵身一跃,了此万缘。此后,白云苍苍,江水悠悠,此情此心,留与后人愁!
一条浩荡的长河,有它最早的源头;一株苍郁的大树,有它最深的根系。屈原是浪漫的源头,也是国士的根本。
正如李白所说:“屈平辞赋悬日月。”动天地,泣鬼神,悬日月,昭后世,屈原在黑暗中摸索一生,只为寻找一丝光明。而他的“求索”,却在不经意间,光照千秋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