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文盲”,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退化”。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
当然,当事情变得更糟时,贾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嬤嬤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开源”,净赚了几百两银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巨大的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春自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木石前盟”。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在“金玉良缘”缔造之前,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金玉良缘”弱得多。因此,在宝钗进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府;同时,贾家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迫切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一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刪改)
材料二: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她在荣府中,能够受人重视,完全由她努力,博得上下称许。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而收入不敷支出,则为荣府最大的危机。
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园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赖大、林之孝等是,而又涉及贾母、贾赦、贾政诸人。大观团自昔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每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计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姑娘们已有二两银子的月钱,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则头油、脂粉何必另外再有二两银子。何况此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是由买办经手去买,往往买的不是正经货,使不得,所以探春把这一笔开支取消了。二是兴利,把大观园内花卉、树木交给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凡姑娘丫头的头油、胭粉、香纸以及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都由她们包了去,不用向账房领钱”,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
明代丘浚云:“三害(冗吏、冗兵、冗费)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其缓急轻重而去之焉。凡所谓冗者,有与无皆可之谓也。事之至于可以有,可以无,吾宁无之而不有焉,则不至害吾财矣。”荣府的奢靡均属于冗费,探春的改革,不过去其冗费而已。
(摘编自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它的特征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熟人关系”。
B.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建立的联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早期保护了子孙后代,但也让这些后人失去进取心,难以应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
C.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虽然不是嫡出,但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
D.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开源节流"的改革,一方面承包荒地花木,以此“兴利”;一方面取消头油、脂粉等冗费,减少开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像“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而使社会“退化”那样,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B.宝钗进宫失败成为“金玉良缘”的诱因,贾、薛两家根深蒂固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则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深层原因。
C.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只要整个荣府的宿弊不除,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的这些改革就无法改变荣府衰退的趋势。
D.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内的节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呈给贾雨村“护官符”时说,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B.贾赦对贾环说:“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的气象来。
C.王夫人发现傻大姐捡的香囊,命令王熙凤会同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抄检了大观园,惹起一场风波,最后把司棋、晴雯、四儿及芳官等撵出荣府。
D.王夫人、凤姐与薛姨妈商谈好宝玉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告诉了宝钗,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但仍愿委屈自己,冒充林黛玉与宝玉举行婚礼。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认为探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如果以此为观点写一篇评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血灯
孙方友
吴公干是陈州城南小吴庄人,年幼读儒书,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因家道贫寒,为让兄长吴公锦进开封武备学堂就读,自动辍学。十四岁投师学铁匠,学得一手好手艺,同时也养成了一种刚强勇敢的性格。他为人正直,主持正义,不随波逐流,敢于扶弱济贫,反对权贵,在陈州城内颇有威信。有一日,清政府地方官吏向铁匠铺勒索捐税,蛮不讲理,公干看不过,挺身而出,与之相争,几遭不幸。气愤之下,投军当兵,去了省城。
那时候,已是年的春天。大概就是这年春天,吴公干的胞兄吴公锦被选送到日本东京留学,学习法政。同年,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吴公锦从日本留学回国到开封创办“大河书社”,联络同盟会员及开明人士,积蓄革命力量,为推翻清王朝做准备。吴公干闻讯,弃军投之,在书社做招待。此间,他常与同盟会的领导人张仲瑞、刘积学、杜潜、程克等接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已任,斗志极高。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河南同盟会积极响应,决定于12月22日夜举义,以放火鸣炮为号,分区出动。公锦公干二兄弟此时更是日夜奔忙,协助总司令联络开封民军和商学各界进步人士,并帮助部署兵力。不想在起义就要爆发之际,义军内巡防营统领柴德贵叛变,突遭汴军包围,起义失败,不少革命者惨遭杀害,吴氏二兄弟双双被捕入狱。
12月23日,敌人开始审讯吴氏弟兄。他们先拉出公干,问他为何要反清复明?吴公干直言不讳,厉声回答:“我为革命而来,无所畏惧,朱元璋的天下,失之胡儿,即不还之朱家,也应还之汉人!”问官要把他推出斩首,他说:“革命党遍天下,杀之难,杀之尽更难!不杀革命党,革命党就不多!革命党不多,革命就不容易成功。革命党的血,就是灌溉自由的肥料!杀,是我求之不得的!”言毕,伸颈大呼:“杀,杀,杀!”
真可谓无所畏惧了!
敌人需要的是怕死鬼,所以对此恨之入骨,最后想出一条毒计,把吴公锦也拉到刑场,对他们说:“你们兄弟二人,一奶同胞,如果谁先动手把谁杀了,谁就可以活命!”
公锦和公干二人一听此言,禁不住仰天大笑,笑毕,兄弟俩深情地望着。吴公锦说:“兄弟,分别一夜,如别三秋,心想今生今世见不到你了,不想还有如此杀场之缘!”吴公干说:“哥,你我能有今天,算没白做兄弟一场!兄弟没啥盼,只盼来世你还当我哥!只是有一点,咱俩一死,苦了咱爹咱娘了!二老养儿不容易呀……”
吴公锦叹了一口气,对弟弟说:“那咱就面朝南给爹娘叩几个响头吧!”
言毕,兄弟俩双膝扎地,面朝陈州方向给爹娘“咚咚咚”叩了三个响头。
兄弟俩再相望,都是一脸“红牡丹”。二人相视一笑,站了起来。
哥说:“兄弟,你动手吧?”
弟说:“哥,你动手吧?”
……敌人当然不允许他们磨磨蹭蹭,端来两盏灯,放在他们面前,先杀吴公锦,鲜血扑灭了一盏灯,再杀吴公干,鲜血扑灭了第二盏灯。兄弟俩的鲜血交叉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红色“十”字架!……
后来一位颇有名的画家以此景状创作了一幅油画,取名为《血灯》。
(选自孙方友《陈州笔记》)
文本二:
孙方友之所以对小小说锲而不舍,植根于他对小小说深刻的文体意识。他是小小说的觉悟者。他早早地看到了小小说独有的文学功能与不可低估的独立价值。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方法;一斑窥豹,滴水现太阳,更是文学反映世界的规律和方法。孙方友在小小说中看到了“大”。
小小说聚焦焦点,放大细节,微型可编微,微型可显微。正如细胞解剖可成人类标本,地方邮票可成世界窗口。因其“寸铁杀人”的功能,小小说向为小说家族中的小精灵,为长、中、短篇所不可代替。如律诗之绝句,亦为文学史之一景观。
就写作艺术而言,小小说更需要作家呕心沥血成为妙手。孙方友清醒地认识到小小说对作家实力、功力的挑战。小小说因其小而无法藏拙,无法兑水,不给粗疏留下空间,因其数量大又必须避免重复。因而不仅选材要刁钻,布局要出人意料,语言要像鸡汤一样有味道,一石三鸟,意趣横生,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即事见人,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最终在艺术长廊里留下人物的脚步声,让读者难以忘掉。
(孙荪《卷帙浩繁的百姓列传——读孙方友小镇人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官吏向铁匠铺勒索捐税,吴公干挺身相争,这既写出公干为人正直、敢于反对权贵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黑暗腐朽。
B.吴公干之所以弃军投兄,到“大河书社”做了招待,是因为他受到了兄长革命思想的熏陶,有了明确的革命目的。
C.“革命党的血,就是灌溉自由的肥料!”吴公干的话掷地有声,既有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又有对革命必将成功的坚定信念。
D.孙方友对小小说这一体裁体悟深刻,清楚地认识到创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无论是选材还是布局都能做到避免重复、精雕细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借鉴我国古代传记、笔记的手法,以简洁语言勾勒出吴公干勤奋好学、刚强勇敢的形象,为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
B.小说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兄弟刑场意外相见,吴公锦谈吐文雅,符合他知识分子的身份,也体现出革命者的精神气质。
C.小说先以大量笔墨平铺叙事,看似散漫,实为蓄势,这样当下文写到兄弟二人被捕、受审、受刑等内容时,情节才更有爆发力。
D.小说夹叙夹议,表意自然,如“真可谓无所畏惧了”一句,言简意赅,高度赞美了吴公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8.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评价孙方友的小小说“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分别举例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未返,大掠鄯州而去。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数犯边。又执唐使者赵德楷,上遣使谕之,十返。又引其使者,临轩亲谕以祸福,伏允终无悛心。已丑,下诏大举讨吐谷浑。上欲得李靖为将,为其老,重劳之。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十二月辛丑,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并突厥、契苾之众击吐谷浑。
九年春正月,党项先内属者,皆叛归吐谷浑。三月庚辰,洮州羌叛入吐谷浑,杀刺史孔长秀。夏闰四月癸西,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诸将以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侯君集曰:“不然。向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鄯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也。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从之。中分其军为两道,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由北道,君集与任城王道宗由南道。
李大亮败吐谷浑于蜀浑山,获其名王二十人。将军执失思力败吐谷浑于合茹川。李靖督诸军经碛石山河源,至且末,穷其西境。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阗,契芯何力欲追袭之,薛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何力曰:“虏非有城郭,随水草迁徙,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袭破伏允牙帐,斩首数千级,获杂畜二十余万。伏允脱身走,俘其妻子。
壬子,李靖奏平吐谷浑。十三年冬十二月已丑,吐谷浑王诺曷钵来朝,以宗女为弘化公主妻之。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
B.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牌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
C.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
D.上遭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指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号。
B.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郭”连用泛指城市。
C.牙帐,指将帅所居的营帐,因前建牙旗而得名。文中指伏允的营帐。
D.宗女,即宗室之女,君主同宗的女儿。文中指唐太宗之女弘化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谷浑可汗伏允听信大臣的计谋,屡次入侵边境,还拘捕唐朝使者,太宗派人前往要求他们将其释放,往返十次吐谷浑才让赵德楷返回。
B.唐太宗下诏大规模讨伐吐谷浑,想要任用李靖为统兵将领,又担心他年纪大了,难以烦劳。李靖听说之后却主动请缨,太宗非常高兴。
C.李靖分兵追击伏允,途中多次打败吐谷浑的军队,他们对敌人穷追不舍,经过碛石山黄河之源和且末,一直到达了吐谷浑西部边境于阗。
D.契苾何力骁勇善战,他亲自挑选骁勇的骑兵,直奔突伦川,袭击打败了伏允军队,斩杀数千人,抓获了伏允的妻子儿女,伏允脱身逃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
(2)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
14.唐军在库山打败吐谷浑后,侯君集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阻风
萨都刺
离家十日得顺水,不卸蒲帆一千里。
忽然今日风打头,寸浪寸水逆上流。
小儿造物①不可测,昨日南风今日北。
黄郎②束手篷下眠,尽日闲看顺水船。
顺船得势如马走,相望招呼不回首。
长风破浪我亦曾,顺逆偶尔非人能。
①小儿造物:指自然界的变化。②黄郎:即黄头郎,指船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述顺水行船的状态,以数字“十日”“千里”突出船行之迅速。
B.第四句以“寸浪寸水”描绘船行艰难的情景,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
C.七、八句中“束手”“闲看”写出船只为风所阻难以继续行进的无奈。
D.九、十句写船只转入顺风行驶,像骏马奔走,船速之快,竟无暇招呼。
16.宋代包恢在《敝帚稿略·答曾子华论诗》中说作诗“状理则理趣浑然”。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它又是如何做到“理趣浑然”的?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年,儒学大师马一浮赠周恩来一副对联,上联是《礼运》中的成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是“体国经野,辅世长民”。此联对仗工整,贴切自然,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景仰与赞美。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兼有《诗经》“风”“雅”的特点,文中写“风”“雅”二者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代杨慎在《临江仙》中写道“一壶浊酒喜相逢”,浊酒在古人诗文中常常出现,如范仲淹《渔家傲》中说“____________”,杜甫《登高》中说“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民们对于虎的崇拜已积为集体记忆,融为文化基因,地传承于今。炊烟升起之处,绿荫笼罩的院落,逄年过节便奔来的各种老虎意象。不只是窗花剪纸、门神中堂、虎帽虎鞋、虎画虎馍、泥虎石虎,甚至每个村庄都有大虎二虎小虎等的孩子命名;陕北院落与石磨相对的碾盘,也作为周文化四方崇拜的白虎象征,而这一切的一切,最为典型且普及的,仍是千门万户的彩笔与剪刀,秀出一个个威武灵醒的老虎来。
为什么一定是老虎呢?近代以来的学者研究和田野作业的成果告诉我们,每一个节日都依附着颇具张力的死亡或灾难的种种传说。这实际是一个民族苦难幽深的集体记忆。后来,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扩大,使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且潜隐的张力犹存。即是说,原生态节日中的忧患意识,辟邪祈福的安全期待仍贯穿始终。于是乎,这辟邪纳福的节日语境,既由系统的仪式所建构,也需拥有强大威慑力的意象来承担。而老虎意象便因其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吉祥使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思议活灵活现生机勃勃形神兼备
B.不可思议惟妙惟肖朝气蓬勃形神兼备
C.不可捉摸惟妙惟肖生机勃勃穷形尽相
D.不可捉摸活灵活现朝气蓬勃穷形尽相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扩大,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而潜隐的张力犹存。
B.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提升,使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且潜隐的张力犹存。
C.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扩大,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且潜隐的张力犹存。
D.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不断提升,既往阴影淡化,喜庆与狂欢逐渐成为主流,而潜隐的张力犹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彩笔与剪刀”,而不用“彩绘与剪纸”。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其实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微粒。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就叫做气溶胶(英文名:aerosol)。()
①。深吸一口气,即使空气看起来很清新,但你也会吸入数百万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小质点,而这些在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物质正是气溶胶。气溶胶可自然产生,比如云、雾、霾、飘在空中的灰尘,都是气溶胶。②,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产生气溶胶,比如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小便(水冲洗)等。这些行为产生的飞沫有大有小,大飞沫很快落到地面或物体表面,微小飞沫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③。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约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所以才把它翻译为“胶”
B.这种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这就是它被翻译为“胶”的原因
C.之所以翻译为“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D.被翻译为“胶”的原因,大约就是这种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次发射用时7年多:第三个次发射用时4年多;第四个次发射仅用了33个月。
——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年4月25日《光明日报》
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是我国科技和社会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进步的缩影,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年轻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C“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错。从原文“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看,因为探春是庶出,幼时的生活可能不如嫡出舒服,才清楚地了解荣府积弊。
2.A选项共两处错误:其一,“‘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分析错误,从原文看,“紧密联系”只指的是空间尺度;其二,“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错误,从原文看,导致四大家族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他们结盟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
3.CA.对应材料中“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的观点。B.对应“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的观点。C.写的仅仅是荣府内的家庭矛盾,在材料一中没有与此对应的观点。D.对应薛宝钗与宝玉结婚是四大家族利益至上的表现的观点。
4.(1)首先由费孝通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论述引出中心论点;(2)然后论证四大家族结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3)接着以探春兴利除弊为例分析贾家应对变故的经济举措;(4)最后以“弃黛保钗”为例分析贾薛两家应对外来冲击在婚姻方面的努力。
5.(1)从活动目的看,探春只是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节用、兴利”,以解决荣府的入不敷出问题。(2)从活动范围看,仅局限于大观园熟人之中,不具商业的流通性。(3)从活动影响看,成功是小范围的,并没有像商业思维那样给贾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消除贾府大的宿弊。
6.B原文只是交代“吴公干闻讯,弃军投之,在书社做招待”,从文中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是在他进入书社和同盟会的领导人接触之后的事情,选项中“受到了兄长革命思想的熏陶”于文无据。
7.D“小说夹叙夹议”分析错误,“真可谓无所畏惧了”,仅仅这一句话构不成夹叙夹议手法。
8.(1)照应题目及上文兄弟就义的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严谨。(2)表达了人们对兄弟二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赋予“血灯”以“烈士精神不灭”“引导后人前行”等象征意义,深化主题。
9.(1)“一二动作”示例:①兄弟二人仰天大笑和深情相望的动作,既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蔑视,又表现出兄弟感情的深厚。②兄弟二人双膝扎地、面向陈州叩头、再相望等动作表现出他们深明大义又不忘孝道的思想性格。③兄弟再相望、相视而笑、站起来等动作,一脸“红牡丹”的特写,表现出他们不忘孝道、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性格。(2)“片言只语”示例:①吴公干伸颈大呼,“杀,杀,杀!”,表现出他英勇豪放、视死如归的性格。②兄弟二人相互让对方动手的谦让之词,表现出他们重情重义、视死如归等性格。
10.C
11.D“文中指唐太宗之女弘化公主”错误,根据“吐谷浑王诺曷钵来朝,以宗女为弘化公主妻之”可知,弘化公主不是唐太宗之女,是宗室女子。
12.C“一直到达了吐谷浑西部边境于阗”错误,根据“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阗,契芯何力欲追袭之”可知,于阗并非吐谷浑西部边境,并且李靖军队也未到达于阗。
13.(1)任城王李道宗在库山打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把原野上的草全烧了,率兵轻装逃入沙漠。
(2)如果不趁着他们聚居在一起的时候攻取他们,一旦他们四处散开,怎么能够再捣毁他们的巢穴呢?
14.①敌军刚败,士兵逃散,战斗力减弱。
②敌人君臣父子离散,局势混乱。
③战机难得,不可错失。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当初,吐谷浑可汗伏允派遣使臣到唐朝进贡,使臣还没有返回,吐谷浑就在鄯州大肆抢掠而去。太宗派使者指责他,并征召伏允入朝,伏允假称有病不来朝,还为他的儿子尊王求婚。太宗答应了,让尊王亲自来唐迎娶,尊王又没有来,于是与吐谷浑断绝了婚约。伏允年老,听信他的臣下天柱王的计谋,屡次侵犯边境。(伏允)又拘捕了唐朝使者赵德楷,唐太宗派使者告诉他(放人),(使者)来回往返了十次才让赵德楷返回。又接见他们的使者,亲自去前殿告诉他们祸福利害的道理,但伏允终究没有悔改的心思。己丑(二十一日),唐太宗下诏大举讨伐吐谷浑。皇上想派李靖做主帅,因为他年老,难以烦劳。李靖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征。唐太宗非常高兴。十二月辛丑(初三日),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管辖各路大军。(李靖)联合突厥、契苾的兵力攻打吐谷浑。
贞观九年春天正月,党项原来已归附唐朝的各部,都反叛唐朝归附了吐谷浑。三月庚辰(十四日)洮州的羌族人也叛变逃到吐谷浑,杀了刺史孔长秀。夏天闰四月癸酉(初八日)任城王李道宗在库山打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把原野上的草全烧了,率兵轻装逃入沙漠。唐军将领都认为:“马没有草,疲弊瘦弱,不可深入。”侯君集说:“不是这样。以前段志玄军队回师,才到鄯州,吐谷浑士兵就已到城下。因为当时敌人仍然完整充实,他们部众愿意为他效力。现在被打败以后,他的士兵都如鼠逃鸟散,连探听消息的侦察兵都没有了,君臣离散,父子失散,攻取他们如同拾取草芥那样容易。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是要后悔的。”李靖听从了他的意见。把部队分为两路,李靖和薛万均、李大亮从北路,侯君集和任城王李道宗从南路追赶敌人。
李大亮在蜀浑山打败吐谷浑,俘获他的首领二十人。将军执失思力在合茹川打败吐谷浑军。李靖督率各路军队经过碛石山黄河之源,到达且末,一直走到了吐谷浑西部边境。听说伏允在突伦川,将要逃往于阗,契苾何力想要追上去袭击,薛万均总结先前失败的教训,坚持说不可。契苾何力说:“敌人不是定居有城郭,而是随水草迁移,如果不趁着他们聚居在一起的时候攻取他们,一日他们四处散开,怎么能够再捣毁他们的巢穴呢?”于是亲自挑选骁勇的骑兵一千多人径直奔向突伦川,偷袭攻破了伏允的大营,斩杀数千人,获取二十多万牲畜。伏允脱身逃走,唐军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
五月千子(十八日),李靖上奏已经平定吐谷浑。贞观十三年(年)冬十二月己开(二十一日),吐谷浑王诺曷钵人朝谒见,太宗册封宗室女子为弘化公主,嫁给他为妻。
15.D“船只转入顺风行驶”错误,九、十句的意思是:顺水船乘势像快马奔驰,隔船招唤来不及回头看。从上下文看,这里描述的顺水船不是诗人乘坐的。所以“船只转入顺风行驶”理解错误。
16.(1)道理:人生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不是人力所能预先谋划和左右的,顺境时不要得意,逆境时也不要悲观。
(2)善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场景描写之中。诗中明写船行有逆风、顺风之分,暗寓人生应正确对待逆境、顺境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表现得具体可感。
1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浊酒一杯家万里潦倒新停浊酒杯
18.A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来形容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不可捉摸:对事物无法猜测、估量,或无法知道对方的用意。语境强调传承下来无法想象,应填“不可思议”。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的非常逼真,就像真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语境强调老虎意象的生动逼真,应填“活灵活现”。
生机勃勃:形容充满生气活力,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语境用于孩子,突出其充满活力。应填“生机勃勃”。
形神兼备:指造型艺术的外在现象和内在神韵同时具备,也泛指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神韵完美统一。穷形尽相:指文学作品描写刻画得十分细腻,极其生动。语境指节日中的老虎形象神韵,应填“形神兼备”。
19.D搭配不当,“生存能力……扩大”不搭配,“扩大”改为“提升”;
成分残缺,“随着……,使……”缺主语,删掉“使”;
不合逻辑,“且”作为连词,表并列,关联词语不当,分析两个分句内容应为转折关系,“且”改为“而”。
20.(1)“彩笔与剪刀”是制作“彩绘与剪纸”的工具,它强调了家家户户都能创作,更能突出彩绘与剪纸艺术的普及性。(2)句中的“秀”是展示、表演的意思,“彩笔与剪刀”更能突出“秀”的动作性,前后搭配更恰当,语意更协调。
21.C
22.①气溶胶其实无处不在;②气溶胶也可以人为形成;③后者就属于气溶胶。
23.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试题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讲述了长征系列火箭四次发射频次和用时的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征运载火箭能实现的发射次数越来越多,用时越来越短。为什么我们能取得如此进步呢?第二则材料和材料总结句给出了答案。材料二列举的是中国各界科研界(北斗卫星团队、量子科学团队、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代表了中国科研学术界的各方力量)不同团队的平均年龄,他们都属于用青春托举大国重器,用知识书写时代华章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年轻人。他们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追逐,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而材料总结句,就将这层关系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写作时,既要揭示出材料中中国青年以自己的热情、努力和奉献推动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等一系列科学成就的关系,更要突破科研,讲述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其实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才学与力量。当然,结尾更要思及自身、思及当代,论述自己作为现在的年轻人、未来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向这些过去的年轻人学习,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立意:
1.青春不迷茫,奋斗有方向。
2.以我辈青春,传承前辈青春。
3.青春的亮点,在为国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