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史记》这部著作,它无论是从史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上来看,都称的上是一部巨著。鲁迅先生的一句评语就极为精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这《史记》到底绝在哪儿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说。
首先一点,就是司马迁在记录本朝历史的时候,无论是对汉高祖刘邦还是当朝皇帝刘彻,他并没有留多少情面,不像其他史官那样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书中描写的情节来看。
要不是他的描述,我们都想不到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居然能说出“分我一杯羹”这样的话,就包括他在逃亡途中因为车子超载,竟然毫不犹豫地一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踹下车,导致吕后被项羽抓获,沦为人质。如此不留情面的事情,我们很难把它跟那个慧眼识人,绝不屠城的仁义之君联系起来。
再有就是他对于当今圣上汉武帝也没有留太多情面,当然,他对于汉武帝的丰功伟绩是一点儿没有漏写,可同时对于他的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迷信方士等等缺点毫不留情地一一表露。
再有一点就是他在著书的时候,并不是像其他史官那样,只是写些帝王将相,至于普通老百姓则不着一字,认为他们人微言轻,不足以改变历史进程。可在司马迁的眼里,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不高,可做出的事情往往惊天地,泣鬼神,勇气可嘉。
所以在他的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刺客列传。当然了,这除了跟他的敬业精神以及职业素养有关之外,还跟他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
他的父亲就是太史令,他子承父业,也担当起了记录大汉历史的重任。刚开始的时候他很得汉武帝的宠爱,不管是朝中重要事情的决策,还是出去游山玩水,都忘不了他。可没想到好景不长,一个突发事件打破了他那平静的生活,也成为了他后来坎坷著书路的起点。
天汉二年,汉武帝为了显示大汉王朝的天威,派李广利向匈奴开战。李陵本来是被派到李广利手下押运粮草的,可他心有不甘,于是就请求自带兵马重创单于的部队。汉武帝闻听此言,顿时龙颜大悦,大力赞赏李陵的英武过人。阶下的文武百官看了,也都纷纷附和,一时之间,李陵的英名传遍朝野内外。
可没想到这李陵是有勇无谋,由于孤军深入,遭到匈奴的八万人伏击,他虽然英勇,在困顿之际仍然斩杀匈奴一万多人,可终究是双拳难敌四手,李陵弹尽粮绝,不得已投降匈奴了。这个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本来以为李陵战死了,没想到居然投降了,顿时勃然大怒。朝中很多大臣也见风使舵,前面还吹捧李陵骁勇善战,后来就说李陵厚颜无耻,竟然做出此等行径使我大汉帝国蒙羞。
司马迁从头到尾地见证了这群正人君子的真实嘴脸,他觉得自己身为太史令,应该发出正义的声音。于是在汉武帝征求他意见的时候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这一下子戳了汉武帝肺管子:“你还替个叛徒辩护”,当时就把司马迁下了大狱了。
没过多久,有谣言说李陵要带着匈奴反攻大汉了。本就将这件事深以为耻的汉武帝彻底爆发了,他把李陵一门老小杀了个干净,灭其三族。并把司马迁判处死刑。
汉朝当时的法律规定,有两种办法可以免除死刑:“一种是拿五十万贯钱来赎,第二种就是腐刑,也就是后来的宫刑。”当时的司马迁一贫如洗,拿不出五十万钱来赎命。为了活下来,他只能选择第二种方式。这对于司马迁精神上的侮辱可见一斑。也正是因为这个,他的写作视角和其他的史官全不一样。他以底层人的视角,以卑微的心态来看待整个现实社会,因而获得了很多非常鲜活,非常真实的史料,这也成为了他写作史记的基础。
所以这最后一点,就是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作为标准,他写了游侠,商人,医生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他的观念里,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共同组成了历史,这也是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重要原因。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能明白鲁迅先生的这句评价包含多少东西了,有机会的话还是好好去研读一下《史记》吧,相信司马迁想传达给咱们的东西远不止这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