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辛弃疾的词,以青山为伴明月为音,表达

《生查子-独游西岩》这首诗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青山比作伴侣,把明月比作知音,通过和青山明月的交流对话,隐曲地表达了自己困居带湖,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的郁闷孤愤心情。

青山

辛弃疾闲居带湖,身在田野,心在庙堂,前尘往事,填满胸腔,梗概之气,不平之语,时见词中。作者以山水为邻,触山水而动情。与自然对话,见花草而有心,虽是充满飘逸之气,看似描写隐居生活的闲逸和脱俗,但字里行间仍然洋溢着因仕途坎坷而带给作者内心的纠结和郁愤。

青山

词的上片借对青山形象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卓尔不群的形象特征,表明自己决不会和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同流合污。“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青山,你那么高傲,我招你不来,谁喜欢你呢?这句前后的表意为因果关系,因为在作者看来,因为青山高傲,所以招它不来,又因为它不来,所以没有人喜欢它!“偃蹇”,高傲的样子,这一词突出了青山的形象特征,这个词在此不是贬义而是褒义,是对青山品质的界定和认同。

青山

要知道,青山之所以能成为青山,正是因为它巍然屹立,卓尔不群,作者在这里以青山自喻,突出了自己品行节操的高洁和卓然不群的性格特征。自己不也像青山一样吗?不会趋炎附势,不想随波逐流,刚正不阿,所以招来了反对派的嫉妒和陷害。正是因为作者的行事风格和政治理想追求的与众不同,这就决定了他是现实生活中的少数派。既然是少数派,就注定是孤独的,是曲高和寡的,是知音稀少的,作者内心的忧郁惆怅也隐约可见。

青山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寒冬腊月,青山感到孤凄,唤我住在溪边和它做伴。青山孤凄了,尚有我和它做伴,可是我呢,我孤独寂寞时,可有谁抚慰我孤独且受伤的内心,有谁来与我为伴呢?强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郁闷苦恼之情。

青山

下片通过与明月的交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悲愤。“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本来在高高的天上,为了听我朗读《离骚》,每天夜里都到清溪来。听我读完《离骚》才离去。明月映在水中,本是自然现象,可在多情而孤独的诗人看来,明月也是有情的。此时此刻,明月成了我的知音。

明月

这里,作者选用读《离骚》这一题材很有深意。《离骚》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部孤愤之作,突出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怆愤懑。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理想和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执着,每每读来,总让人感慨万端,扼腕叹息,让人倍添伤感和惆怅。坚贞之士读《离骚》越发坚贞,爱国之士读《离骚》益增爱国情,伤感惆怅之人读《离骚》复添伤感愁绪,这几点,身处带湖的辛弃疾都有了。

明月

明月之夜,景色如水,可辛弃疾呢,孤独忧郁,内心深处滚滚波澜,起伏不平。全词小巧玲珑,语句简约,写景明丽,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