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阅读知识精编
《荷塘月色》
1、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这样主景和副景互换位置,就能将景物写得格外细腻。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适当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偶等修辞、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侧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炼字)来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动。文中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路上就有暂得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不得超脱的淡淡的哀愁,(徐徐语文坊精编)随之荷塘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飘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种哀而不伤(感情适度有节制)的中和之美。
3、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比喻只是甲像乙,毕竟“隔”了一层,而拟人却是甲直接具备乙的动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开着的”这句拟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动逼真。文章采用了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实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还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既写出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飘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同时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也显示出一种用语的新奇活泼;而且“清香”和“歌声”(徐徐语文坊精编)两个优美意象的叠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优美。
4、月色和声音都是难写之物。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月光如小睡,云遮月时别有风味;月光与月影的交织如名曲的旋律,十分和谐优美)和侧面烘托(荷叶荷花的烘托,写出月光朦胧恬静;黑影倩影的烘托,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相结合的手段,并以侧面烘托为主。
5、江南采莲图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散文真味。《故都的秋》中第12段议论“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故都的秋》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样,是全篇的文眼。(徐徐语文坊精编)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提挈全篇,奠定基调。文章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2、故都的秋的“清”(色之清淡,人之清闲),“静”(环境、心境的宁静),“悲凉”(颠沛流离、饱尝风霜的心境之秋的折射),足以说明一切景语乃情语。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着重写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画面。
3、文章不写北平那些大景点的秋,却只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秋,一是因为大景点太热闹,不易写出新意,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体现出作者审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4、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来的急就章,却写得优美流畅,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可见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语典雅美丽,比如“柳影、虫唱、飞声、蓝朵、落蕊、残声、秋潮、凉雾”等词。“江南,秋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等句,从内容看,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徐徐语文坊精编)从语言看,动词“凋”“来”“显”、形容词“慢”“润”“淡”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包括三个“得”字的使用,还起到了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慢”“润”“淡”三字还押韵,有一种音乐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显得轻盈荡漾;从修辞来看,还运用了排比,排比显得有气势,有抒情性。
《囚绿记》
1、散文大多有物线、情线两条线索。《荷塘月色》行踪是物线,“颇不宁静”是情线;《故都的秋》“清、静”是物线,“悲凉”是情线;《囚绿记》“绿”是物线,“向往光明和自由”是情线。
2、本文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其中“绿”就象征着烽烟四逼的北平中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民。托物言志就是一种象征,它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用于单个句子的,而象征是运用整个篇章的,其象征什么是需要体悟出来的。托物言志时,往往还会涉及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如“我幽囚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植物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氓》
《诗经》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恋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离歌,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军谣……《诗经》中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徐徐语文坊精编)“赋”是直陈其事,多带有排比性的叙事,如《氓》中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决绝的叙述,《采薇》中的“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的叙述;“比兴”往往是“甲像乙,甲亦引出乙”,比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用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也用斑鸠贪吃桑葚引出下边女子对不幸婚姻的叙述。采用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可避免平铺直叙,也有暗示作用,让线索似断实连,还有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可激发联想,鲜明形象,丰富意蕴。
《采薇》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思乡之苦和爱国之情纠结在一起的戍卒形象。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既强化了戍卒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也一咏三叹,使行文富有旋律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形象蕴藉:离别时,春光烂漫,杨柳依依,仿佛亲人难舍的手,前途未卜,我心伤悲,是乐景哀情;(徐徐语文坊精编)回来时,大雪纷飞,路阻且长,饥渴难当,百感交集,家事难料,步履踉跄,是哀景哀情。且“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还构成今昔对比,让人不胜其悲。
《离骚》
1、抒情主人公因抱有“鸷鸟不群”“方圜不同”“异道不安”的理念,“九死未悔”“溘死不为”“体解未变”地“好修”,好美德与美政(蕙纕、揽茝、修服、步兰皋、驰椒树、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缤纷、芳菲菲),而他遭逢的时俗却是“工巧”“改错”“追曲”“周容”,群小(众女)又“嫉”“谣诼”他,君主(灵修)又“浩荡”而“不察”,因此他只有“离骚”了,只能“独穷困乎此时也”。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对于屈原抱石沉江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心理脆弱,或主张他隐忍待发,楚材晋用,应该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徐徐语文坊精编)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尚节操只有在君王能帮他力排众议下才能得以保持,如果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又不想随波逐流的话,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股凛然正气,正是由屈原、文天祥、谭嗣同们的死继承下来的。
《孔雀东南飞》
1、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和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变为“牛郎织女”,变为“双飞蝴蝶”,变为“相鸣孔雀”,变为“血泪沈园”,这些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大多会采用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这样的收尾,能为文章增添亮色,说明美好终将会战胜邪恶,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赏析:从服饰到容颜到姿态作了夸张性渲染性地铺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兰芝的美,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她想将最美的形象留给丈夫,(徐徐语文坊精编)也想向婆婆暗示自己的无辜与坚强,同时为下文众多的人提亲也作下了铺垫。
《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开头采用“芙蓉”“兰草”等意象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和感情的纯洁,为全诗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意境,同时乐景衬哀情,为下边相思苦情做了铺垫。古人常会折柳采花相送,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生活情调简朴美好。
2、“还顾望旧乡”的主人公可能是男子,也可能是女子。如果是男子,就有可能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是他在涉江采芙蓉,他在“所思”,他在“望旧乡”,他在“忧伤”。如果是女子,就有可能是一个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采芙蓉,想寄给那个“在远道”的男子,她边采还边在想象那个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叫“推己及人”法,从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着笔,更能体现自己的相思),(徐徐语文坊精编)从而发出了“同心而离居”之叹,这样通过想象虚实结合,就更拓展了意境。
《短歌行》
1、诗歌四句一节,逐节换韵,又两节为一层,逐层推进。全诗“忧”与“思”的情绪循环往复,既忧人生短暂,大业未竟,又思贤才到来,一统天下。
2、诗歌采用了一些典故,化用了四处语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和一处事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采用典故,总的来说会有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文采斐然、突出意旨的作用。
《归园田居》
1、诗中的寻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为何能透露不寻常的美呢?就是因为这寻常景中融入了诗人闲适安静愉悦的心情,是诗人精神田园的外化,因此透露出迷人的光辉,这是情景交融的化境。诗人的语言平淡自然,写景叙事多用白描,却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2、对待陶渊明的隐居我们需辩证看待。一方面,他的辞官归隐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可以让人洁身自好,保持精神独立,人格尊严;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就不能消极地靠“独善”和“归隐”,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就会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人生出入的自由,(徐徐语文坊精编)而“平淡自然”也成了他们心中最高尚的艺术境界。
《兰亭集序》
1、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