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楚辞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北京儿童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9637181.html

屈原的诗歌,后人称为“楚辞”。

其实屈原当时并没有这样命名自己的作品,这个名称,是在西汉时才有的。

《汉书·朱买臣传》:“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与《春秋》相提并论了。

到了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楚辞”集,从此“楚辞”就有了专书。楚辞作为文体继《诗经》而起,与《诗经》精神一致,又互为补充,二者共同作为华夏文学的源头,称为“风骚传统”,影响极为深广。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当我们谈楚辞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我们谈论爱、四季、诗歌、音乐还有理想……

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寻常事物称谓变迁至无法解读,其实楚辞很好读。

她讲的是人的喜怒哀乐忧思恐,讲季节变迁,讲祭祀,讲等待爱情的忐忑,讲人生的失意失落,内涵上归于更高的艺术境界。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书《楚辞十讲》,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屈原学会的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志啸。

《楚辞十讲》这本书详细讲解了楚辞背后的文化背景,艺术与情感以及诗人屈原与他的作品。十堂名师文学课,展现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辞赋之宗即使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焕发着璀璨的魅力。

楚辞作为先秦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它承《诗经》之余绪,而又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诗坛上以其浪漫奇谲之形态展示了卓异的风采,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楚辞的核心。屈原与楚辞,两者乃密不可分、紧紧相依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复旦大学先秦文学教授、楚辞研究专家徐志啸从楚辞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楚地文化、楚辞的代表人物研究、楚辞的代表作品研究等十个方面,对楚辞进行了通解。

并站在更广泛的视角上,将其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加以横向比较,引领读者打开视野,探究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与世界文学脉络的关联与特性。

“楚辞”又有个名称叫作“赋”,如“屈原赋”等。“赋”这个字是“布”、“敷”或“铺”的意思,就是写作上的“铺叙法”。“楚辞”的风格是描写细致、叙事的成分很多,所以又被称为“赋”。

但是“楚辞”虽也叫赋,却应当与其后的“汉赋”有所区别。一般地说,“汉赋”是没有地方色彩的,而其典型的风格,是“铺采摛文”,堆砌了各种典雅的华丽的辞藻,有人评论它“繁华损枝,膏腴害骨”。

这与运用方言口语,表现真实情感的“楚辞”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汉赋”,严格说来更接近散文,而“楚辞”的本质属于诗歌。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楚辞十讲》这本书中,作者以非常清晰的逻辑呈现给我们,为什么说楚辞是楚地文化的综合产物,且对于屈原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形成,以及它的品质,作者用非常详实的答案告知我们。之后对于屈原的影响以及他为什么会属于世界一流诗人,作者亦缓缓道出,一并探讨的是他所著的《离骚》、《天问》特别在哪里?惊世与奇特在哪个层面?

而对于诗歌的情感美与形象美,在楚辞中是怎样的展现的,当多种不同的美想要被我们领略,我们又需要怎样去品味感知呢?而对于悲秋的诗人宋玉他又是怎样的人,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存在又是怎样的,对于最终的总结:回传与承转,作者也给予了极为严谨细致完善的描述。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即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

《楚辞》也是中国第一部有作者的诗集。由屈原及后学所作,至汉代刘向编辑成书。屈原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楚辞十讲》每一篇章,均为一堂精彩绝伦、意蕴绵长的大师文学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