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一词经常见于古典文学中,但现代用得并不多,很多人接触到它都是从一些现代的“古风作品”中,毕竟这种词汇一听就是偏古风的。
但很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的“古风作品”虽然提及了这个词汇,但都是滥用而已,根本不知道它的具体涵义,也和古典文学没什么关系。
“未央”一词非常古老,本义已经不明确了
目前可见的典籍中,最早出现“未央”一词的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之前,并且用法和含义都有不同。
《诗经·小雅·庭燎》中有句: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这首诗是赞美周代君臣勤政的,是一句问答。
说周王起床之后,问报时官,天亮了吗?报时官说黑夜还未过去,庭中是烛火在发光。但众位大臣应该快来了,已经能听到车马行进时发出的铃声。
这里的“未央”很明确,就是还没有消失的意思,夜未央,就是黑夜还没有过去,更确切地说就是天还没亮。
而这一句还有另外的解释,说“未央”就是还没有到达一半的含义,是君王用以自警的,不时惊醒,担心误了早朝。但这样的说法其实略显牵强,无法解释后半句。
而“未央”确实也有“未半”的含义,见于汉武帝所作的《李夫人赋》:
托沈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出自汉武帝刘彻对李夫人的早夭而感到的痛惜。作此赋的时候刘彻不到50岁,想来李夫人年岁更幼,所以“蕃华之未央”大概就是指不到半百之年。
这里的“未央”指的就是“未到一半”的含义,颜师古的注解中也持此观点。
“未央”一词的古老含义还有“未尽”、“没有完结”的含义,见于年代同样久远的《楚辞》中。
《离骚》有句: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这里所讲的是屈原在听了灵氛劝他离开楚国之后,心中有所疑虑,于是再次请求巫咸为他重新卜卦。巫咸和他讲了古时候君臣际合的故事,告诉屈原现在年岁还不老,施展抱负的时机还没有尽失,可以留下来。
这里的“未央”和上文的“未晏”同义,都是“未尽”的意思。
这就和“无穷无尽”这样的含义有了相同之处,《楚辞》中同样有这样的含义。
《楚辞·九歌·云中君》中有句: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其实从更多的典籍中能看出,“未央”在后来固定的一个含义就是“无穷无尽”,多用于描述“福禄寿”等祥瑞事物。
这就像一句吉祥话,一般多是修饰其他的祥瑞,不单独使用。
“未央”在汉唐两个朝代具有特殊意义,其引申义的形成与此有关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未央”的本义现在都不确定,那为什么还要说那些“古风作品”滥用呢?
那是因为在古典文学中,“未央”这个词语只是不知其本意以及衍变的详细过程而已,但对一般情况下的具体涵义有着较为明晰的认知。
尤其是汉唐这两个朝代之后,提及“未央”一词有更为具体的指向。
西汉的皇宫名为“未央宫”,由萧何监督,在秦章台原址上建成,象征着国家权力的中心。
而之后的时代里,西晋、北朝等诸多政权都曾经以此为皇宫,至隋唐时期地位依然很高。
唐代虽然不再将此设为皇宫的正宫,但同样被划归为禁苑,一般用作皇帝宴请百官的场所,实际上也是朝廷中枢之一。
所以,有了“汉唐”这两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衬托,“未央”一词在很多时候都指像皇宫这样的场所。
比如宋代苏轼在《秋兴》中写道:
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
这个“未央”指的就是宫殿。
而由此引申出的含义即国家政令发出的地方,指代国家中枢。
比如:
千官朝贺未央里,仰视龙尾垂蜿蜒;宫衣叠后未开箱,梦里承恩入未央。这样的用法在以“言志”为旨归的诗中经常出现。
所以,“未央”一词虽然不知其本义,但诸多引申义和原始用法还是比较明晰的。
在很多“古风作品”中,这个词变得非常“软”,几乎没有实际含义,只是为了凑足华丽色彩,其实和古典文学中真正的“未央”含义没有关系。
曾担任“帝师”高位的“士族”群体,最终倒在了科举的“屠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