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儿时那些烂熟于心的诗词,只知诗美,不解其意,常常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然而当岁月轮转,时光交替,再回首时才恍然惊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精神食粮。譬如苏轼的豁达乐观,杜甫的妙趣天成,李白的仙气飘逸,李清照的真挚倔强,他们写的诗或是岁月静好,或是忧国忧民,或是超凡脱俗,或是催人泪下。“年少不解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是呀,当我们走过悲欢离合,尝遍人生百味,方能明白其中深意。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去教孩子们读诗词呢?尽管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但是我们却可以将我们的所遇、所思、所感告诉孩子们,悄悄地为他们埋下诗词的种子,再去积极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这样经过丰富营养的滋润,相信他们的人生总有一天也会灿烂花开,明媚如诗。
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西游记》,常常惊叹小说中光怪陆离、降妖除魔的故事情节,也深深崇拜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强大本领。还记得那时有人问:“你都读懂了吗?”“懂了呀!孙悟空勇敢,猪八戒懒惰,沙和尚木讷,妖怪太可恶了!”现在想想,说是懂其实是不懂的。这些日子居家休息偶然瞥到书架上落了些许灰尘的《西游记》,顿时看见了童年的影子,一口气读完,感触颇深。我的学生们是不是也如同小时候的我一样,仅仅着迷于小说中各色人物的高光形象吗?我想,是的。这时候,再让他们读《西游记》时,我会告诉他们:“生活道路,困难险阻,没有一帆风顺,没有风平浪静,就像西天取经的路一样,只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无上真经,人生亦如此,只有不畏艰险,一往无前,方可收获人生的‘非常之观’。”阅而不思,终究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是呀,阅读就是要从最根本的文字入手去含英咀华,去寻幽访胜,只有让思维碰撞出火花,才能领略语言的神韵。而在当下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诠释、去传授、去运用我对阅读的思考,这是我作为一名阅读者,一名师者的新挑战。这种思考就像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双向放大镜,既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也让我们寻找到前进的方向。作者介绍
李琴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从事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曾被评为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优秀青少年辅导员,从教以来,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在第二届“起溍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学校测试命题工作。供稿:李琴华编辑:施玉霞审核:房春传张新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