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bull读书生活阅读者思

“一本书、一支粉笔,远离喧嚣与浮躁,静静地回归自我。”这是大学时我对自己的期许。在如今这个躁动的年代,唯有每晚翻开页页纸张,遨游于文字海洋时,才觉心灵归于平静。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学生,我时常深刻地反思自己有没有在传承发展的流脉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思索在这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如何将我对阅读的思考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并传递给学生。我认为不在于“量”,而在于“境”:一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二是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地运用。还记得读屈原老先生的《离骚》时,只觉晦涩难懂,不知他字里行间满是天下民生愁苦,也压根没读懂这是屈原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因为不懂,所以不思。“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啊!”这是课文《端午粽》中的一句话。读到此处,不禁重拾《离骚》,在诘屈聱牙的字里行间踟躇。当穿过重重堆叠的迷雾时,当走过《离骚》无人的巷陌时,当遇见蹒跚踱步的屈原时,此时的他已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而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史官;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只有读过《离骚》,读透《离骚》,才能感受到屈大夫长存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和不随时光流逝而泯灭的伟大品格!再来教《端午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告诉孩子们,千年前站立江边的屈大夫,用一首深情的告白诗,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令人动容的感人故事呢?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儿时那些烂熟于心的诗词,只知诗美,不解其意,常常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然而当岁月轮转,时光交替,再回首时才恍然惊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精神食粮。譬如苏轼的豁达乐观,杜甫的妙趣天成,李白的仙气飘逸,李清照的真挚倔强,他们写的诗或是岁月静好,或是忧国忧民,或是超凡脱俗,或是催人泪下。“年少不解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是呀,当我们走过悲欢离合,尝遍人生百味,方能明白其中深意。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去教孩子们读诗词呢?尽管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但是我们却可以将我们的所遇、所思、所感告诉孩子们,悄悄地为他们埋下诗词的种子,再去积极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这样经过丰富营养的滋润,相信他们的人生总有一天也会灿烂花开,明媚如诗。

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西游记》,常常惊叹小说中光怪陆离、降妖除魔的故事情节,也深深崇拜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强大本领。还记得那时有人问:“你都读懂了吗?”“懂了呀!孙悟空勇敢,猪八戒懒惰,沙和尚木讷,妖怪太可恶了!”现在想想,说是懂其实是不懂的。这些日子居家休息偶然瞥到书架上落了些许灰尘的《西游记》,顿时看见了童年的影子,一口气读完,感触颇深。我的学生们是不是也如同小时候的我一样,仅仅着迷于小说中各色人物的高光形象吗?我想,是的。这时候,再让他们读《西游记》时,我会告诉他们:“生活道路,困难险阻,没有一帆风顺,没有风平浪静,就像西天取经的路一样,只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无上真经,人生亦如此,只有不畏艰险,一往无前,方可收获人生的‘非常之观’。”阅而不思,终究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是呀,阅读就是要从最根本的文字入手去含英咀华,去寻幽访胜,只有让思维碰撞出火花,才能领略语言的神韵。而在当下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诠释、去传授、去运用我对阅读的思考,这是我作为一名阅读者,一名师者的新挑战。这种思考就像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双向放大镜,既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也让我们寻找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介绍

李琴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从事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曾被评为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优秀青少年辅导员,从教以来,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在第二届“起溍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学校测试命题工作。供稿:李琴华编辑:施玉霞审核:房春传张新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