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各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所谓“常见的”,一是知名度高,二是常被引用。所谓“名句”,是指在内容方面,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或抒写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博大胸怀,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在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象、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具体内容包括格言(含有劝诫意义的语句)、名言警句(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名篇中的主旨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名篇名句默写为情景式默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原文,还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在最新模拟试题中,《师说》和《离骚》出现的频率很高,且出现了将6句合并在一个文段内考查的新题型。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需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一、(湘赣皖十五校高三下第一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答案: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______”,讲傅说的句子是“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到江州之后,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在秋天美好的夜晩,都独自一人喝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答案:(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陕西榆林市高三线上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两句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2)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3)《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是“,。”

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四、(衡水中学实验学校高三3月网上质量检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有感于自身经历,奉劝天下痴情女子不要沉溺爱情的肺腑之言是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的兴毁引出对秦王朝兴亡的思考,并告诫后人“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充满哲理,给人以前进的力量。

答案:(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闽粤赣三省十二校高三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解释。

(2)《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通过虚写在高塔上见到辉煌景象来言志的一句是“_____”,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_____”。

答案:(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

(3)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六、(山西大同一中高三下2月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

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七、(云南高三备课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宋荣子毫不在乎世人态度,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月”,送别友人“__________________”,别情;欣赏音乐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3)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规定“受上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而“受中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

八、(广西玉林、柳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贤能,二者的区别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水在冰下流动声来比喻琵琶乐声婉转流畅和滞涩凝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站在岸边,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九、(河南名校联盟高三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

答案:(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屈原《离骚》中,“____,___”用反问句表明了诗人即使受挫殒命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

⑵杜甫《登高》中“___,___”道出了诗人郁积心中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无限悲凉。

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千变万化的景象。

答案:(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十一、(河南高三大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学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承上概括风景,一句启下引出周瑜,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十二、(安徽六安一中高三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方圆”为喻,表现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这一高尚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绘在高峻的山峰上,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抚胸,对天长叹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站在低处不如登到高处眼界开阔的道理。

答案:(1)何方圜之能周兮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