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向刚
清晨,太阳很早就爬到天墀山,暖洋洋的阳光照在山底的乐平里。金色阳光照在清澈缓流的屈平河上,照在漫山的橙园里,真是诗意无限。春季,正是红心脐橙和伦晚脐橙正甜的时候,也是果农最甜的时候。天麻麻亮,他们就背着竹筐,手提竹篮,飞奔一般冲向果园。橙子又大又红,果皮细腻光滑,果肉香甜爽口,属于精品果。果农摘得起劲儿,果商也乐于出高价,共赢的笑声庆贺丰收。
黄家兆有一块橙园在橘颂坡,抬头就可以看见屈原庙。来到果园,望见屈原庙,就引起了他的诗兴大发。不管忙不忙,放下手中的活,先作一首诗再说,他一边思索一边吟唱:
七里峡中峰万象,乐平里内地千祥。
小河水曲吟三峡,群壑山环绣四方。
春送花香闻鸟语,秋收甜果喜人忙。
天营八景风光好,画意诗情醉咏狂。
很快,这首《乐平里赋》就在他的吟唱中创作完成了。他的嗓音是男中音,淳厚富有磁性,抑扬顿挫的转换,声音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悠扬飘远。邻田的果农很羡慕他的才华和歌声,却又不甘输给他,便调侃说,老黄,你的诗写得这么好,你的橙子咋不如你的诗这般出色了?黄家兆一听也乐了,便笑道,我的橙子和你们一样,听我的诗歌听醉了,还没长开呢!
黄家兆是骚坛诗社的会员,四十岁开始写诗,如今头发被雪花几乎染白,一直在写诗的路上。他嗜诗如命,除了生活在乐平里充满诗意的环境里,还有很多诗友,谭家政、谭国洪、卢琼、徐金发等等,和他一样,白天,在太阳下伺候庄稼,晚上,洗去身上的尘泥,在月光下伏案作诗。雨天,三五诗友在一起小聚,品诗交流。每逢端午、中秋,大家相约在屈原庙的天井里,在伟岸的屈原塑像前,进行吟唱比赛。吟唱,除了声音天赋外,音、律、韵、腔、节奏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还需要本人的原创骚体或古风诗。骚坛的诗会,高质量,高水平,很出彩。
我在乐平里出生和成长,屈原的爱国故事和诗歌,从小就耳濡目染。成年后,同龄的年轻人都进城了,我因手脚残疾只能留守在家里。那段灰暗的日子,来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鼓励,治愈了我的自卑。年的端午节,我有幸成了骚坛诗社的一员,写诗吟诗也成了我的梦想。为了写好诗,我重拾《楚辞》,在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悟求方法、汲取营养,向诗社的老前辈们学习。
有时,越走近他们,越会感到疑惑。我读了很多老诗人的诗,诗中绝大多数内容只呈现屈原、屈原八景和乐平里的人物风情,很少写到乐平里以外的事物。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不断地开拓视野,笔下的诗歌才会产生更多的共鸣。
有一年端午节,骚坛诗社被县文联邀请去县城茅坪举办诗会。刚到县城,诗人们就拉着我往凤凰山出发。凤凰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整个景区以屈原文化为主,风景也极秀丽,比屈原老家乐平里的诗意更盎然一些。到达凤凰山,诗人们的脚步慢了下来,他们都很愉悦,走一步,停一步,生怕漏掉一丁点风景。在屈原祠前,他们相继在台阶上坐下,看看成群的古建筑,望望对岸的三峡大坝,掏出纸和笔,来了灵感,粗糙发抖的手写得苍劲有力。他们才思敏捷,眨眼的工夫,一首好诗便完成了。他们把诗稿叠好放进口袋,笑容掬成一朵朵灿烂的花。
回去时,我走在最后面。前面的诗人中,有的头发白了,有的背驼了,有的脚步慢了,但他们依然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地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和我一样,出门的机会很少很少。好不容易来一趟县城,他们利用休息时间换来一次采风的机会。他们是和大地抱得最紧的诗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快速的发展,乐平里也脱贫致富了。乐平里成了幸福美好的诗意村庄,骚坛的诗人也都过上了幸福红火的日子。骚坛诗社在团结、奋力的前进中,也换了新的容貌,随着年轻的农民诗人逐渐增加,会员发展到一百多名。诗会独特的吟唱方式更是受到央视等媒体的报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