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战国以来,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楚国一向都是靠武力震慑四夷,问鼎中原。所以楚国历代多出雄主,却很很难让人想起有什么名士。但是到了战国末期,楚国却出了一位,文采斐然,流芳百世的名臣,他就是屈原。
屈原屈原是楚武王的后代,也算是王室宗亲,家境还算富裕。所以屈原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并因此还流传出了关于屈原的民间传说。
传说在屈原小的时候,曾在自己家附近的山上发现一个石洞。从外面看石洞的入口非常的小,但进去之后却别有天地。洞内不仅空间特别大,而且洞壁之上天然形成的图案也非常的美丽。屈原顿时就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从此之后,屈原就每天都来这里读书。
有一天,石洞中突然来了个奇怪的老者。他看见屈原在读书,就问他书中都写了什么,屈原全都如实回答。老者听完后,微微一笑,就开始指点屈原。从此之后,屈原就跟随老者学习。
少年屈原老者自称“巴山野老”,是一位隐居的高人。他不仅精通儒道法三家学说,还擅长吟诵诗歌。屈原不仅跟他学习了很多知识,还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屈原之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当然,屈原之所以会受到民众的追捧,和他从小到大的言行也是分不开的。虽然屈原是贵族出身,但从小就生活在民间。所以他非常体恤百姓的疾苦,从小就开始为民众做一些好事。而这也成为了屈原日后进行变法的起因。
公元前年,屈原被楚怀王封为左徒,担任变法工作。屈原针对楚国现有的状况,制订了许多新的法规,并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与楚国贵族和一些保守派进行斗争。而这也为他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屈原三年后,由于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进献谗言,屈原渐渐被楚怀王疏远。最终屈原的左徒职位被罢免,改任三闾大夫。之后数年,由于楚国与秦国的交战中连连失利,楚怀王又再次启用屈原,命令他出使秦国。
最终秦国愿意把占领的汉中,还给楚国一半,但楚国却更想要纵横家张仪。张仪曾经戏耍过楚怀王,导致齐楚断交,使秦国得利。所以楚怀王最恨张仪。张仪虽然去了楚国,却凭借自己的口才和上下打点,最终还是逃回了秦国。
此时屈原正在访问齐国,试图修复两国的关系。等屈原回国发现张仪跑了,就惋惜地问楚怀王,为什么不杀了他。楚怀王也感觉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追张仪,但是没追上。
屈原访齐归国之后数年,屈原在楚国的地位每况愈下。等到秦楚交好后,由于屈原曾阻止两国联盟,害怕因此被小人陷害,只能到汉北避难。之后秦楚两国再次交恶,秦国屡次进攻楚国。屈原憎恨那些进献谗言的小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所以在忧思中创作了《离骚》。
后来秦王想要会见楚王,屈原就从汉北回朝,劝阻楚怀王不要赴约。楚怀王不听,结果刚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并要求楚国割地赎人。楚国不肯,并立太子为顷襄王。秦王大怒,发兵攻楚,斩杀楚军五十万人,连夺城池十六座。
新王登基后没过几年,屈原就被流放江南。屈原一路游览名山大川,欣赏沿途美景。虽然中间被短暂召回,但没过多久,就又被二次流放江南。并且这一次,一下就流放了十六年。屈原在这十六年间写下了无数诗篇流传后世。
屈原被流放公元前年,秦楚两国再起争端。秦将司马错将楚国打得割地求和。第二年大将军白起领兵伐楚,数年间连续攻取楚国大片土地。逼迫楚顷襄王和一众贵族仓皇逃窜。屈原在极度绝望的心情下,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后世为了纪念屈原,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屈原一生为国为民,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个想要推动改革,国富民强的政治家。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并没有一个愿意仰仗他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