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位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就是被誉为“楚辞之祖”的屈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跌宕起伏却又带有一丝悲剧色彩的人生之路。
l公元前年,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与齐国爆发马陵之战,经此一战魏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魏国的虚弱让其他六国都蠢蠢欲动,华夏大地上新一轮的角逐开始了。
l也是在同一年,在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一个贵族家庭里,小城中的一间屋子里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哭声和滔滔的水声交织在一起,影响未来中国假期的诗人诞生了,他就是屈原。我们的故事,将从这个婴孩说起。
l对于自己的出生,屈原曾在离骚中写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屈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家人对屈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屈原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l屈原天资聪慧,家里自学显然不能满足他旺盛的求知欲,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学堂。学堂里,屈原刻苦学习,书中所记圣人之言行,他日日诵读。除日常学习,屈原还拿出多余的时间去研读自己喜欢的民歌。但学堂的老师对民歌持反对态度,对于正统教育来说,民歌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学生接触这样的东西无异于离经叛道。所以,屈原只能私下偷偷去读。
l一日,屈原在竹简上抄写的民歌被老师发现,老师大发雷霆,警告屈原,以后若在发现此类物什,定重罚不饶。失落的屈原沿着一条小溪走着,他不解老师为何会对民歌有如此成见,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民歌。远处夕阳西下,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美丽的景色,让他顿时忘记了白天的不快,他高声诵读着民歌,尽情地享受着这傍晚的美景。
l屈原顺着小溪一直走了下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抬头一望,他竟站在了一处洞口之前。这个洞口不大,只能让一个人通过,在好奇的驱动下,他钻了进去。此洞犹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洞内的景色更是令人称奇,洞中长着许多石笋和石钟乳,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根根石柱。
l绕过石柱是一个别有洞天空间,越往里走,洞就越大,巨龙的尽头是一处平缓的石台,石台犹如石桌,屈原抬头,此处还有亮光透入,走过去,光芒轻轻抚在屈原的肩头,除了水滴的声音,这里没有任何的杂音。
l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屈原将自己搜集的民歌每天反复的朗诵,吟咏,一直到很晚才回到家中。父母问屈原晚归原因,但屈原总是默然。
l一日,屈原又没有按时回家,姐姐外出寻找,费尽力九牛二虎之力才在那个山洞中找到了正在读书的屈原,找到屈原后,姐姐什么也没说,她拿起屈原放在石台上的竹简看,这些竹简都是一些记载着民歌的书简。屈原不知该如何和姐姐解释,但姐姐并无责罚屈原之意,她摸了摸弟弟的肩膀,洞里很潮湿,屈原的衣服都是湿湿的,姐姐心疼道:“回家吧。”
l回家后,姐姐向父母解释了一切。伯庸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他把屈原叫到了身边:“如果你真的喜欢读这些,尽可以放心地读,只是不要回来得太晚就好。”看着父亲肯定的态度,屈原倍感欣慰。
l从此,屈原学得更加努力了,有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回家向父母请教,慢慢的,屈原看的书越来越多,学会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
l屈原不仅勤奋好学,他也对广大的人民十分同情,他知道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有一年,楚国遭了旱灾,一时间饥民遍地,百姓四散于各地逃荒,一些逃荒的百姓来到屈原的家乡,看着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人在自己家门前走来走去,屈原心里很不是滋味。
l这日,有几个饥民靠在屈家大门旁的一块巨石上休息,忽然有人发现,巨石的缝隙中,竟有白米从石缝中溢出。这人大声呼喊,旁边休息的饥民急忙围了过来,看到缝隙中不断有米流到地上,几人一拥而上,溢出的白米瞬间便被几人取光。几日后,还是相同的地点,白米再次神奇地从石缝中溢出,饥民们争先恐后地取走地上的白米。
l饥民以为米是天上的神赐给他们的,心中自是非常感激,于是便对着石头就拜了起来。不久,屈父就发现自己家的米越来越少了,但是他却不知道原因。夜里,屈父在院中低头踱步,这时一个身影从远处缓缓走过来,屈父躲到一边,默默地观察着。近了,屈父发现这个身影竟然是屈原。
l屈原四下张望,在确认没人之后,他从身上取出一个大袋子,朝着家中的粮仓走去……片刻后,屈原背着一个装满米的袋子前往了大门方向,他打开大门,来到巨石前,把米灌到了石头的缝隙之中。此情此景,全部被屈父看在了眼中,屈父从黑暗中跟了上去,他站在大门前望着屈原,咳嗽了一声。屈原被吓了一跳。他回头,看到父亲正笑眯眯地望着他。
l看到父亲,屈原吓站在一边不敢出声,装大米的袋子也丢在一旁。屈父平静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屈原道:“大家没有饭吃,我心里很难过,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屈原父亲接着又问:“可是,咱们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的,那他们吃完这些粮食后又该怎么办呢?”屈原一时语塞,屈原父亲继续道:“如果你真的想救他们,不如现在就勤奋读书,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咱们国家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听完父亲的话,屈原被点醒了,从此屈原更加勤奋地学习,这也为他以后管理国家大事,辅佐楚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l屈原曾在《离骚》中写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句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我长叹一声,眼泪就流了下来,我哀叹那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也正是因为屈原对百姓的怜悯之心,才造就了那个以济世为己任而被无数后人纪念的三闾大夫。
l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公元前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并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l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