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人一辈子只读一本书,那本书应该就是《资治通鉴》。
这本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历时十九年完成。
在时间上,则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时间跨度达千年之久,涵盖了十六朝的历史。
当然这本书又不同于常规如《史记》类的书籍,它有所取舍,最终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最终定名为《资治通鉴》。
按理,此书是古代帝王之书,为什么说这本书对普通人也如此重要,需要读上一读呢?
因为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路历史人物的风云事迹,着墨点虽是历史事件,但重点却是说人,说历史事件中的人性。
历史虽然风云变幻,但是人性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正如有人感叹的,一部《资治通鉴》能让我们:洞悉人性,看透人心。
01
《资治通鉴》不好读,全书卷,约三百多万字,并且是以文言文写成,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有点阅读障碍的。
如果读原文,估计能坚持下来的人不会太多,一是理解问题,二是如此巨大的篇幅也是一个不小的阅读工程。
因此,后续有不少针对此书的白话版及解读版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件好事,毕竟读原版确认有点累人。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由于受历史局限或是选择性的问题,《资治通鉴》中的不少史实也有些出入,甚至是错误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想要找到其中的错误那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一本既容易读,又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或者说对史实有细致考证的解读版本就难能可贵了。
那么,熊逸版的《资治通鉴》则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02
对于熊逸这位当代学者,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他的几部国学经典作品都拜读过,从《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到《思辨的禅趣》等,阅读体验非常好,着实为作者扎实的古文根底折服,展示出不一样的国学精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剖那水平是没得说的。
陌生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不知道这位到底是何方神圣,连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不像很多作家都会知道姓甚名谁,相貌几何等等。
网络上对于熊逸的介绍资料也不多,只知道是当代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从来不以真实姓名和相貌示人,掩蔽工作做得实在太到位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点倒是感谢得到与熊逸这对组合体,开启了一个浩大的工程,听书加读书齐头并进,那就是熊逸讲透资治通鉴。
03
听书是一回,阅读则是另一回事,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个人还是倾向于读书,那种书印在纸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也许这就是爱读书之人的一点小小的癖好吧。
当拿到《资治通鉴》熊逸版的第二辑时,精彩依旧,这一次是从周纪三到秦纪二,战国时期最重要,也最精彩的应该是属于这一块。
春秋战国风云变幻,历史人物各自粉墨登场,同时也看到秦朝如何从一个小国演变成一个帝国。
这次一样,阅读的过程相比听书而言,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
毕竟,听的过程相对是被动接受,而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参与并积极思考的过程。
当然了,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就看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高下之分。
个人倒是觉得,听一遍不过瘾的,再读一遍纸质的书,可能会更能加深理解。
第二辑依旧是把《资治通鉴》用熊逸自创的七把刀好好地解剖了一下,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也感受到人性人心在历史事件中的种种。
04
一直很喜欢熊逸这种解剖历史的态度。
从司马光为帝王编撰的角度出发,他会对历史事件及人物做出各种取舍,甚至是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举动。
比如对于屈原这位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资治通鉴》竟然只字未提,不让人感觉到奇怪吗?
相信很多人对屈原不陌生,即使没读过他的《离骚》,也知道他投江的悲壮故事,甚至还演变为端午节由来之一了。
大家对屈原的最多的标签可能是诗人,可能不知道他最重要的身份却是政治家。
这样一位政治家为什么会缺席《资治通鉴》呢,可能只有司马光自己知道,后人无法得知了。
对此熊逸可没放过,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可能不一定正确,但是摆事实讲道理,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严肃的考证精神在内。
另一个则是《资治通鉴》征引的史料不可谓不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史料价值不可谓不高。
但是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有些历史事实还是有出入,甚至是错误的,毕竟历史都是人记录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当大家以讹传讹时,可能就以为是历史了。
随着时代的演变,出土文物的丰富,当代人也许能够看到比司马光更多的历史资料,那么相对地可能会更有说服力了。
因此,熊逸在这套丛书中也对《资治通鉴》进行了许多纠正,有的是时间线问题,有的则是错误引用等等,不得不让人感叹,如此精心打磨才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这种解剖和纠正,并不是大掉书袋,而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特别喜欢熊逸在解析燕昭王纳贤这一段历史时说的话:
如果没有停下来有意识地梳理一下时间线,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陷入天生的故事化思维模式里去。这是我们读历史,及至理解社会,特别需要警觉的一点。
End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部《资治通鉴》应该怎么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法,但是读得到底对不对,是不是读的就是真实的历史,其实对于每一本历史书都应该有所存疑才对。
只不过,对于多数人而言,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没有一定的钻研精神和时间的打磨,确实很难做到精准和存疑。
熊逸的这种解读方式,正如他的第一把刀追本溯源及第二把刀竭泽而渔那样去解剖历史,让读者能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尽量去接近历史的真实面目。
那么,就一起来开启这次漫长的阅读之旅吧!
资治通鉴烫金工艺封面彩色详解无障碍阅读精封装订原文译文注释国学经典京东好评率96%无理由退换¥14.8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