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必背及课外诵读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8首,第10-14首)
第10首《饮酒(其五)》我居住在人世间,却感觉不到一点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做到这样,其实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我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地看见那远处的南山。
山中的雾气在傍晚时十分美好,还有飞鸟结着伴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我想要细细辨识,却不知该怎样去表达。
陶渊明(52或65年-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这首诗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主要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陶渊明生活于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一腔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做一些小小的官职养家糊口。在他四十一岁那年出任彭泽县令时,上面派一名督邮前来了解情况,下人就劝陶渊明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叹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归田园,从此永远离开了官场。陶渊明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可谓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反而在隐居田园之后,他的心灵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慰藉,付之于诗,就形成了他这种朴实平淡、真切有味的诗风。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隐居田园后的第十二年,陶渊明此时与大自然已经达到如亲如友、难舍难分的程度,在诗歌艺术上也已达到随手一写即成妙品的境界。这首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写诗人回归田园、摆脱世俗烦恼之后的真切感受,后六句写诗人与大自然的良好互动,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人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起势,形成一种令人费解的反差,为什么在人境却无喧嚣呢?接着马上就自问自答,原来是由于“心远地自偏”啊。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这道理本身其实不难懂,但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西晋著名诗人潘岳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他曾经写过一首《闲居赋》,描述田园闲居的闲适之感,文辞畅达,令人向往,可他自己却始终羁留在官场上,并且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甚至远远看到权贵就望尘而拜,但即使这样,最后仍然免不了卷入政治旋涡而被处死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而陶渊明能够真正地远离世俗,与大自然亲密和谐地融为一体,几乎可以说是最接近“天人合一”这种境界的诗人了。于是他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无所欲求、悠然自得的生活之中体会自然之趣,而且这种趣味甚至并非他主动去寻找的。就比如诗中的南山,是“见”而不是“望”,因为那是他在采菊的过程中,南山自己渐渐映入眼帘的。而日暮的山岚与群飞的归鸟,也具有同样的柔美与和谐。诗人已不必刻意寻求盛景,美好的景观就会悠然而至,无论是人还是风景,他们都没有丝毫的欲求与心机,只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用自己的方式相互交流着,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化生、万物和谐的“真意”,实在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但既然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其实连语言本身都已经是多余的了。
第11首《春望》国家破碎,空留下山河依旧,春日里的长安城荒草丛生。
感伤时局,看见花开却流下眼泪,离愁别恨,听到了鸟鸣声也阵阵心悸。
战火频繁,如今已经绵延三月,一封家书,足以抵得上万两黄金。
搔首白发却是愈渐稀少,连簪子都要插不上了。
杜甫(年-年),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一生颠沛流离,其诗歌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成就极高,被称作“诗史”。后人又常常将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
开篇便交代了创作背景,国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山形依旧枕寒流”,作者身处沦陷区百感交集,昔日无比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满目萧条,荒废许久。本来应该是春光明媚的季节,现在却只是“草木深”,可能还有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使这个春天也失去了光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花、鸟因为对家国的感伤,使人观之落泪、闻之惊心,一种是说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份伤感和离恨,让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无论采用哪一种,都是在表达作者感叹国事,思念家人的悲伤之情。
如今已是暮春三月,战火不知要持续多久,妻子儿女仍然没有任何消息,此刻多么希望能有一封家信啊。“家书抵万金”反映出了作者内心的急切期盼与煎熬,也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
此情此景,家国忧愁一齐涌上心头,难以释怀,不自主地又开始频频搔首,顿时觉得本已花白的头发更加稀疏,连发簪都要插不住了,之所以这样日渐衰老,一切都是因愁而起啊。
这首诗全篇由景至情,从国都荒废写到花泪鸟鸣,从家国情怀写到自身衰老,随着镜头的由远及近,情感的逐渐增强,充分体现了诗人向往和平的愿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12首《雁门太守行》敌军如黑云一般翻滚而来,城墙也几乎要被摧毁,守城将士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
秋色里,号角的声音响彻天地,战士的鲜血凝成了暗紫色渗入土中。
援军半卷着红旗,已经临近了易水边,冰冷的秋霜,让鼓声也变得低沉。
感激明主的知遇之恩,我愿提起手中宝剑,以死相报!
李贺(约年-约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是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读起这首诗,让自己仿佛化身成了一员边关守将,站在城头,乌云阵阵,本就让人的心情压抑,城下大军压境更将这种紧张气氛推到极点。眼前的黑云和敌军已经分不清了,只感到城墙仿佛也要被压垮。此时一道金光破空而出,照亮了将士的铠甲,也点燃了将士的斗志。
接下来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但在漫天的号角声中,已经能够想象到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了。直到黄昏时分,一切终于归为平静,塞上土地的鲜血已经凝固,在斜阳的余晖下呈现了紫红色,诗人用浓墨重彩勾勒的战后血腥画面,让人读之心中不寒而栗。
第1首《赤壁》一支折断的铁戟,深埋在古战场的泥沙中,被岁月侵蚀的铁锈还未消失,自己将它清洗打磨一番,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假如当年没有刮起东风来成全周公瑾,恐怕江东佳丽二乔已被幽闭在铜雀台了。
杜牧(80年-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的开篇构思新颖,并没有像大多咏史诗一样,描写风云变幻,江河奔流的大场面,而是以泥沙中一支折断的铁戟作为切入点,认出这件三国时期兵器的一刻,当年赤壁之战火光蔽空,樯橹灰飞的场面如史诗一般浮现在脑海,让人荡气回肠。
后面两句既赞扬了周瑜的才智与胆识,也为失败一方的曹操做出了正名。并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如果当年东风没有给周郎方便,那么赤壁之战的胜败就会改写了,失败的后果没有通过国破家亡的角度来描写,而是再一次从细节入手,这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成为后人议论起赤壁之战的谈资。
杜牧不仅有纵观大局的战略眼光,也有善于抓住细节的独特思维,这首诗不仅仅是写历史,也抒发了自己空有雄才大略,却不能济世安民的郁郁之情。并借古喻今,表达了在晚唐时期,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担忧。
第14首《渔家傲》漫天弥漫着云彩与雾气,整个银河似乎将要转动起来,千万条帆船随风前行。我的梦魂好像来到了天庭,听到了天帝殷勤地问我是否有归宿之处。
我回答说前方的路途实在太漫长,现在天色已晚,我的青春年华也已经不在了。我曾努力学诗,现今空有惊人的妙句,却没有什么用处。大鹏鸟振翅御风,正在冲向九万里的高空。狂风啊,你千万不要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接吹到海外的三山去吧!
李清照(年-约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认为是南宋婉约词派的宗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亲身经历了两宋之交的变乱,其词根据靖康之难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但整体风格是语言清丽、善于白描。
说到李清照,我们一般会想到那个吟着“人比黄花瘦”的凄凉身影,但她这首描写梦境的词气魄宏大,立意高远,在语言与思想上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境界与气魄都十分宏大,与李清照现存主要作品风格迥异,因而尤为引人注目。
本词以写景开篇,词人一上来就将丰富的意象有次序地呈现到读者眼前,青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热烈壮美的画面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李清照的用词也非常考究,通过“接”与“连”两个动词,将整个天空无边无际、虚幻缥缈的特点体现了出来,而写星河“欲转”千帆舞动,则进一步渲染了浓烈盛大的场景,这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的意味有异曲同工之妙。接着作者解释了一下这是自己梦境中的景象,因此说是“仿佛梦魂归帝所”,而遇到的这位天帝却并没有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反而十分殷勤地与李清照交谈,这实在是有趣极了。我们看到,天帝问的是“归何处”,这句话可真是“扎心”了,因为李清照刚刚经历了靖康之变所带来的国破家亡,她如今实在无家可归。但她并没有哭哭啼啼,而是把万千的痛苦都熔铸成一句“我报路长嗟日暮”。这句话分别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前路漫漫的迷茫、上下求索的志向、时不我待的惋惜全部都浓缩在了这平平淡淡的七个字中。这种深沉到骨子里的悲凉,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息。接着词人又补了一句牢骚之语“学诗谩有惊人句”,就当时的情况看,词人空有惊人的才气,却连自身都难以保全,她和丈夫赵明诚数十年苦心搜集的金石字画几乎全都丧失,自己也一直在逃难的路上,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但是词人控诉完这惨痛的现实之后,忽然看到“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热烈场面,风雷激荡,云水翻腾,词人也随之豪气顿生,大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化用了庄子在《逍遥游》中大鹏扶摇而上的句意,并且推陈出新,要凭借其腾跃时所带来的风力直接吹到最终的归宿———海外三山,表现出其惊人的笔力与气魄。
邂逅诗词,这厢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