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读史意义读史与各学科学习

培养孩子读史意义——读史与各学科学习

历史是有门槛的,这是历史的矜持之处。这门槛虽不至拒人千里,但一般人看来,却至少是不容易亲近。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文言文本就深奥难懂,说聱牙诘曲亦不为过,而史书的表述又大多厚重有余而明快不足,故而沉闷有之、冗长有之。云遮雾绕下,一些个模糊而邈远的影像,注定很难勾勒出现代人的热爱,这大概是许多青少年朋友虽然力图靠近,却始终无法真正亲近的原因。

不是不想,是不能。

亲近历史,不单单现在很难,在古代其实也不容易。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很为这个事情烦恼过,他跟朋友聊天时说:自从我撰写《资治通鉴》以来,不少人都告诉我打算好好拜读,但绝大多数的人书没读到一半,已经哈欠连天,瞌睡连连了。(尝语人曰:“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

有点尴尬,却是历史的现实。

除了难读,历史的另一个现实是:历史无从回避。这个“无从回避”,于青少年朋友而言,有双重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意义深

一、从世界的普遍联系看学史对于各学科学习的意义(深度的联系学习法)

世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知识作为人类对世界的一种反映,知识和世界之间、知识和知识之间也必然会存在这种普遍联系性,比如微积分的发明对于物理学的促进、医学和心理学的互相促进、文史哲地的密不可分等等。如果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够高度重视这种“普遍联系”,我们就容易将知识形成体系、并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会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记忆知识,也更容易应用知识。这一切其实是有脑科学依据的,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和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度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产生的联结越多,其在大脑中产生的神经元连接也越多,大脑会变得更活跃,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容易,所以联系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深度的学习方法,而历史恰恰能够促进我们以广泛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各科知识,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所有学科知识中,只有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人类的一切,虽然不是事事详尽,但作为串联的作用已经足够),它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发展关系,以及每个学科、每个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这就让我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背景、知识联系和知识的现实生活意义,历史就是串起所有学科知识的那一条线。

下面我会就历史对于某些学科学习的特殊意义进一步展开说明。

二、历史与语文学习

从古以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从自古以来的表现来看,那些能够长盛不衰的经典文、史、哲作品,其创作者也常常是文史哲之集大成者或兼修者。

(一)历史和文学之间存在着长达数千年从不间断的纠缠。

历史的丰富性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创造灵感和想象力,很多真正优秀的“常青树”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从现实生活即当时的历史中取材、或以当时的历史为背景,这些都会让文学作品立意深远、充满了现实的生命力,所以中国历代优秀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多数都是二位一体的,而空有文饰却缺乏内涵的文学作品则很难流传至今。最为人乐道的四大名著要么以历史事件为原型(三国、水浒),要么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红楼梦》),要么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精神(《西游记》),所以读懂了历史,就更容易读懂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东方,西方很多优异的文学作品如《飘》、《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双城记》等也是蕴含着深厚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我们也只能算读个故事,而读不出其历史蕴意和思想深度。所以,多读历史才能让我们有能力去理解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多读历史能让我们在写作上有更多的灵感、题材和思想来源。

另外,经过文学深度加工的历史能够得到更广泛地传播,而最典型的莫过于《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作,同时也是一部优异的文学作品,由于优异的文学表现力,使得《史记》成为史书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一部。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它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双重优异表现。而近些年名声大噪的《明朝那些事儿》也是通过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文学细节描画,让人读得兴致勃然、欲罢不能。所以,阅读历史,很多时候也同时是在欣赏文学作品。

总之,多读史书,能让我们在写作时想象和灵感丰富、立意深远以及旁征博引提高文章说服力,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文学,也同时也是在学习文学,可谓一举多得。

(二)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本论题本没有直接关系,但由于文史哲一体的联系,这里简单阐述。孔、孟、老、庄等影响最深远的中国儒、道哲学大师,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表现能力,则很难把自己的思想有力地表达出来,所以圣人的哲学作品也是天然的文学作品,读过庄子《逍遥游》的读者会知道,这篇文章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文章运用大量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成为中国古代一篇寓言体的论说文中著名的佳作。

总之,文史哲三者的大致关系是,文学赋予哲学、历史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表现力,哲学修养赋予文学、历史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历史则给予哲学和文学以思想源泉并为其旁征博引、鉴证,增加其说服力,三者浑然一体,难以分割,所以想真正学好语文,离不开三者的一体兼修,不然纯粹强记硬背、以文解文的学法,就是学个文义而已,只是学了个表层而难以触及其灵魂。

(三)此处举两个案例来说明如何利用历史背景加深对语文的理解。

案例一:我和孩子在学习杜甫的唐诗时,无意中发现,杜甫的诗风和情感真是跌宕起伏、风格多变啊,一会是《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斗志昂扬,一会又变成了《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愤凄惨,不一会又看到他在《绝句》二首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绚丽春光中的心情舒畅,为啥前前后后反差这么大?如果我们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只能读读诗义、对仗、押韵,但如果我们熟知唐朝从开元盛世历经安史之乱并最近进入衰退的那段历史,我们就读懂了杜甫这三首诗风诗“绪”截然不同的真实原因——那就是历史的一波三折。开元前期国家的全面强盛让杜甫产生了登科报国的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反应了他当时的壮志凌云;而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留下了一个“国破山河在”的破败不堪的唐朝,让忧国忧民的诗人不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长期的愁绪让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而在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开始在当时的四川成都又开始过上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因此当时所写的《春夜喜雨》、《绝句》二首等反应了诗人对于战乱平定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所以,在掌握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就能把诗人不同时期的诗巧妙的串联起来,把唐诗融入了历史,诗中有史,史中有诗,我们借助历史真正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同感情。

案例二:初中文言文名篇《岳阳楼记》,写景写的好好的,突然话锋一转,就从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转到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谈论政治理想上,还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不懂的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这篇文章创作于北宋内忧外患的年代,为了改善北宋王朝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终,随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当朝宰相被贬河南邓州。对于当时那些失利的改革派官员来说,不免有些心灰意冷,圣贤毕竟还是少数的,所以因物悲喜是也人之常情。但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作者开创了这种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杂记题材,借这篇题材新颖的《岳阳楼记》,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表现了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正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的崇高,这才是这篇古文的灵魂和核心之处,而这种理解需要建立在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得以准确把握。

当今列入语文教材的不少古文和古诗,其实有不少都是当时特殊历史阶段下的文学产物,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这些古文和古诗的学习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特别在“大语文”时代,随着教育改革对于国学文化的重视,学好历史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和综合成绩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历史与地理的联系

历史和地理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为任何历史都是有它的时空环境的,即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域(地理环境),所以,我们无法离开地理空谈历史。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而他认为最长的时间尺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