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支配了我们学生时代的恐惧吗?“你们体育张老师说这节课给我了!”“同学们,我要拖堂十分钟!”“明天叫你家长来一趟!”……这些都是小CASE。如果问“上学时最怕的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这个——尤其是,那些动辄几百字的文言文,光是语气词就让人头皮发麻——“矣耳因然乎夫哉与安奚胡但或已故既”再来看看下面这几位BOSS——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短短七句话,那么多不认识的字是闹哪样!鹿姐姐才不会告诉你当初默写的时候,“鞿羁”这两个字连错了三次都不晓得怎么写……王勃《滕王阁序》: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网友曾热议“初中高中最难背的课文”,《滕王阁序》是绝对绕不开的“大坑”:也有“聪明”的网友学会了偷懒:但惨痛的经历告诉我们,《滕王阁序》是一篇处处是考点的神奇文章……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表示,比起《滕王阁序》,咱也不会输!一位高二家长说,这首诗她是陪着孩子一字一句背的,“实在是太长了!”朱自清《春》《荷塘月色》《背影》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明明没有生僻字,但就是那么难背!背下来的童鞋纷纷表示,再也无法直“的”和“儿”了……若用一句话来证明你背诵过他的文章,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哪句呢?一回忆起曾经背诵全文的恐惧,满腹心酸的网友就禁不住澎湃的恶搞心思——有的看上去有点儿饿▼有的乍一听还挺押韵没觉出啥毛病▼还有跨学科的▼不过,最让人不解的问题还是——为什么语文课本上有这么多文章都要求要“背诵全文”?一名网友的回答着实戳心: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亦说:“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我们的教材,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要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所以,“背诵全文”,不仅仅是背哪一个个的字,更是要吃透文章内涵。《离骚》的悲壮、《阿房宫赋》的壮美、《长恨歌》的哀婉……正如上面那位网友所说,世间尚有“如此的伟大之美”。吃透了,你就可以流利又富有感情地诵出来,中华文化骨子里的东西也会在你脑海中、在你心中沉淀下来。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启用了语文新教材,小学有古诗文篇,初中有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小学还设了“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初中也开了“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换句话说,要背的东西可能更多了……可是,还是想问一句,人脑不是电脑,不是将知识存进去就会有作用。那些在作者的世界里熠熠生辉的文字,真的有一天会在我们自己的世界发出光芒吗?为了那一天,我们就该“并背诵全文”很多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