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小亦
曾经有一家德国公司在中国的青岛修建了一座地下排水系统,多年后发现阀门锈蚀,需要更换,就按照阀门上的文字联系德方求助,结果令众人为之惊叹。
这家公司经过多年的运转,合并与重组,当年的生产厂商也早已并购甚至更换法人。
但新的公司还是给出了认真的答案。
按照德国标准,在原阀门X方向Y米处下挖Z米,会有备用阀门,维修工人照他们的比例要求找到了油脂密封包裹的备用阀门。
曾经还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德裔电影导演为拍好中国的一部文化电影,查阅了美国的档案馆,德国的各类文史馆,还来到中国的文化馆做深度调研,并做了大量的采访工作,只为追求这部电影中的真实感。
不得不说德国人严谨的处事态度,值得全世界人学习。
同样在德国,有这么一位德国文化人士,他叫作施寒微。
德国汉学研究学者,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历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教授、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哥廷根大学汉学教授、汉堡大学教授、德国沃尔芬比特尔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馆长等职。
多年在各类文史馆深耕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的汉语学史做过深入的研究。
在他看来,汉学研究的主题随着中国的身份变化而变化。
当今的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但中国的文化渊源极其深厚,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史需要不断发扬光大。
国人研究中国文学史虽说可以先入为主,但文学的东西,需要拉开距离,抛开偏见,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和领域来看待中国的文学史,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施寒微教授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为中国读者层层剥开了中国文化史中不为人知的文化底蘊。
对于一个长居在德国的外国人而言,要怎么做才能对中国的文学史了如指掌呢?
施寒微觉得,需要反思这种现象。
从反思中感知不断正在变化的中国文学史,比如文学史也会有转折,摒弃或者新发现,这个过程历经各个朝代,不同世纪,从来都不会终结。
通过各种史料的记载与分析,从而更理性地站在中国的文学肩膀上得出属于他感知的中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正如有人对施寒微的评价,对中国的研究说到底是一个欧洲人对中国的研究,因为汉学是欧洲的一门人文和文化科学。研究世界、研究人以及研究历史同时就包括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
我最近在读施寒微的新作《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
这本书的内容超级丰富,也特别的厚。分为五部分分别是:
1、诗歌、神话、历史学家的规划和记录(前-前)
2、官方与典雅的风格(前-)
3、多彩的自然和内心的旅行(-)
4、诗歌的黄金时代与传奇小说
5、正统与自由之间:文官的文本。
这本《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用德式严谨看中国文学,那些被我们中国人忽略的文学细节正一一显露山水。
看完了第一部份,其中印象最让我深刻的是,作者施寒微觉得《论语》中的语言并非晦涩难懂,而是含有了许多幽默讽刺的成分的,论证也并不古板,但经过宋人特别是朱熹的注解后,这部著作成为后世教育的经典。
《论语》的开篇名句,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分别讲了学习之方法、学习之乐趣、为人之态度。大意是,一个人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接着孔子又提出了一句让人臣服的话。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两句既显示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智慧也可以从中看出儒家所奉行的理念,但我就是不明白作者所说的许多幽默讽刺的成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论语》的评价。
先从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到为人态度,最后说到那些弄虚作假,表面看似和蔼可亲实则笑里藏刀的人,不是所谓的仁者。
如果一个人懂得用学习方法并且也拥有足够的学习乐趣,甚至在别人眼中他为人的态度也是相当地真诚与可亲,那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仁者。反之,则不是所谓的仁者。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对学习态度和方法草草了事之人,对他人态度敷衍者的一种讽刺和睥睨。《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文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是一种很深奥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再比如作者施寒微在楚辞的《离骚》中,提到了文中常用的语助词或代词一般是AAAdiAA兮或是AAAdiAA这里的di通常是指一个非重读音节,比如:帝高阳之苗裔兮、又重之以修能。该句中的“之”与“以”都是语气助词。《九歌》是由九首诗歌组成,常用的语助词或代词与《离骚》有着不同点,即AA(A)兮AA或是AAA兮AA比如:《九歌·东皇太一》中的第一二句: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ěr),璆锵(qiú,qiāng)鸣兮琳琅。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用德式严谨看中国文学,就能看到被中国人自己忽略的关键细节)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69购买这样的文本解读让很多读者一目了然,书中类似这样清显易懂的文学知识点不胜枚举。
比如:那位心中藏着桃花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甘心过清贫生活,将生命奉献给操守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人直到宋朝才被发现;
说到唐代,我们会想到唐诗,以及唐代的历史变迁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可在施寒微的新作《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却告诉我们唐代还有戏剧的源头——“变文”。
这是一种很专业的文学书,每部分内容都需要细究,推荐文学爱好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