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夏湘平碑林千古慰灵均

     *现年88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大家夏湘平老先生,每日的安排都很有规律,只要不出门应酬社会活动,都是在他的书斋里忙于读书、修改诗稿和以前的笔记,闲下来也会偶尔看看新闻、读读报纸。最近,他还在学用   *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镇上,5岁学隶书,当年,父亲把一本何绍基的隶书贴交给他,从此,桐油灯下在写,蚊子咬着也写,冻得哆嗦还写。夏老回忆:“书法这条路,小时候就扎下根了。”转眼,砚边八十余年了。纵观中国书坛,尤其是清代中晚期碑学兴盛以来的隶书发展长河里,夏老的隶书都是独树一帜的,自成一体的。因此,当今的书法界才有了“夏隶”的称谓。

     *“多年前,屈原写出了那么伟大的作品;多年后要我来写碑,很光荣啊!我一口就答应了。”年,夏湘平先生为汨罗屈原碑林撰写《离骚》碑,15天闭门谢客、苦心创作,16张四尺整宣离骚全文行云流水,如一气呵成,叹为观止。

     *年,学生们在为夏老先生筹备“米寿展”。老先生说:你们在期盼,我也要努力。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红网时刻1月25日讯(记者谢江)年1月20日。这是北京的一个暖冬。阳光从窗子透进书房,洒下一缕缕温暖的线条。夏老告诉我们:今年是屈原碑林25周年纪念日,前天晚上他想好了两句话送给汨罗:“有幸潇湘书巨幛,碑林千古慰灵均。”25年过去,能为屈原碑林写下《离骚碑》,他依然觉得何其有幸。

     十五天闭门谢客,书就《离骚》巨碑

     年,汨罗建设屈原碑林,向全国书法大家求墨宝。

     “找到我的时候是阴历3月,告诉我离骚碑端午节要立起来,只有两个月时间了,要写出来、刻出来、立起来。汨罗的同志说,只有20天时间给我。”

     “我一口就答应了!多年前屈原写出了那么伟大的作品,多年后要我来写碑,很光荣啊!”

     回忆起碑林往事,夏老先生侃侃而谈,如历历在目。

     老先生告诉记者,书写《离骚》碑,克服了三个难题。“首先是版本问题。只有大量的查找资料,从米芾的《离骚经》、王力《古代汉语》、《古代诗词鉴赏》、《楚辞精义》等各个版本中一一对照、辨识,发现在古文字、通假字、繁体字问题上都有差异,最终选定了王力版本。”

     “其次,是超越了《唐山碑》。”年为纪念唐山大地震创作书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是夏湘平先生的第一幅巨作,简化字、标点及署名问题,都非先生本意。在书写《离骚碑》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克服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离骚碑》全文余字洋洋洒洒,纵横皆成意象,如一气呵成;其中,多个“兮”字结构有变化,笔画有粗细,距离有疏密,各不重复,叹为观止。这是先生闭门谢客15天苦心创作的成果。

     “那年,岳阳主办端午龙舟节,邀请我去,恰好赶上《离骚碑》落成,这是我第一次去汨罗。后来到年,应邀参加《中国书画名家电视系列片》拍摄,去了一次汨罗,见到了屈原碑林和自己写的离骚碑。”

     “我要说的是,汨罗的领导是很有水平的,很有文化的。要不然谁想着这样的事情呢?”“屈原是千古一人,把汨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楚文化的传承基地,我很佩服。而这个传承,不仅仅是建个景点,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竖个碑呵!”

     八十年砚边耕耘,成就中国“夏隶”

     “当代最早崛起于书坛的书家,兼善各体,尤工八分,熔古铸今,潇散雄逸,自成一格,故声名远及海内外。”这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林岫先生笔下的“夏公”。

     “书法有五气: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山林气,江湖气。先生书风,端庄且肃穆,古朴又灵动,是谓庙堂气,士大夫之书风。”这是夏老的学生之一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柴岩柏先生心中的夏老。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镇上,父亲写字,他牵纸、磨墨,耳濡目染。幼承家学,5岁起学写隶书,至今,砚边耕耘八十三年,成就一代书法大家。夏老书法疏朗秀逸,隶韵草情,意趣生动,世称“夏隶”。

     “走上这条道路,是自然而然的。”夏老说,他的人生之路,源于家庭的熏陶,小镇环境的影响,学校遇上了好老师,还有部队的培养。

     5岁那年,擅写隶书的父亲把一本何绍基的字帖交给他,要求他每天写一张字。从此,桐油灯下,他在写;蚊子咬着,他在写;冻得直哆嗦,他哈着气还在写。小镇文化气息浓,每次路过,见到店铺的招牌字漂亮,他都会流连忘返,盯着看上半天。“小镇上有几位老先生的字写得特别好,我就在琢磨,这字怎么就这么美啊!这些都是童年的记忆。小时候就扎下根了。”

     夏老还告诉记者,他从小学到中学遇上的美术老师,都是美术专业的,不但画得好,还写得好。“中学的美术老师是上海美专毕业的,待我特别好,中学毕业后,他专门跑去找我父亲,说你这孩子,一定要考美术专业,他还送了我春夏秋冬四条屏。”

     年,19岁的夏湘平参军,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并留校,十年后,进入广州军区开始了部队美术专业创作;年调入总政治部主管全军美术、书法工作。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连续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是部队书画创作的领军人物;如今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副院长。

     “多年来,广临汉碑,我一直从中苦苦追寻自己的艺术之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遇见了《石门颂》。”夏老回忆:“《石门颂》是摩崖石刻,大气磅礴,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真是国之瑰宝啊,当时好激动!我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路子了。”

     在翰墨丹青的世界里,夏老一辈子孜孜以求。他说,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我一直在思考,古人是怎么学习的?为什么他们的才智那么卓越?年纪轻轻便有传世之作……”

     50多岁写下了《唐山碑》,60多岁写下了《离骚碑》,70多岁撰写了《朝阳阁赋碑》。夏老每隔十年,便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伴随着一幅幅古拙而恣意、典雅而潇洒的作品跃然纸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夏隶”自然而生。

     艺术人生: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有人说,您的字,老在变?”

     “是的,我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艺术要不断进取,看到自己的不足,去超越自己。”

     今年88岁高龄的夏老依然神采奕奕。他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趣味,都是当年的风格。“当年写《离骚碑》的时候,我想到这是一个庄重的碑,要端庄古雅的风格;我还要求自由奔放,比较随意。两者结合,这比《唐山碑》进步了一大块。再后来我写《朝阳阁碑》的时候,我又追求古拙中有奔放,潇洒自然。”

     “你问我再写一次《离骚碑》会如何,我说,又有一次新的飞跃。”

     夏老的心中,对屈原、对汨罗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书写《离骚碑》的过程,便是一次与屈原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他懂三闾大夫的才华与抱负,喜乐与哀愁。他懂屈原之于汨罗的意义,他还和当年用小楷字写书信向他约稿的曾维纲老先生交往几十年,成为了心意相通的朋友。他还记得每一个因为碑林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汨罗人,叫得出他们的名字。

     在汨罗,屈子公园的门楼、汨罗书画院有夏湘平先生题写的牌匾;屈子文化园,是夏老的墨宝;屈子书院四个鎏金大字,更是老先生86岁所书……几乎在每一个与屈原文化相关的地方,都有“夏隶”相伴。22年未曾踏上汨罗的土地,老先生却始终与汨罗、与屈原文化缘深情厚。汨罗市政协彭千红主席,市委办主任舒文治代表市委市政府专程来北京看望夏老,向夏老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感谢他老人家为汨罗市的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夏老能在汨罗市建立一座夏湘平艺术馆,由政府筹建并管理保存夏老的艺术作品。在谈到汨罗的文化发展规划时,夏老表示,汨罗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倡生态文化活力汨罗是非常有远见、有魄力的,他必然会鼎力支持;他认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人生八十八,米寿之年。他的学生之一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理事张志国先生正在为他张罗“米寿书法展”,以祝愿老师健康快乐、延年益寿。老先生很高兴。他说:“技近于道,道,就是随心所欲,天人合一,就是气韵。手停了会生,写字于我,就是修养心性的手段。你们期盼我健康,那么我也要努力,何止于米(米寿,88岁),相期以茶。”(茶寿,即岁。)

     这一天,阳光透进窗子,落在了书桌上。老先生在写字,夫人在牵纸。一切如此美好,美成了一幅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