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鄢郢之战,屈原魂断汨罗江,楚国渐衰

秦史:鄢郢之战,屈原魂断汨罗江,楚国渐衰

关键词:鄢郢之战、楚国衰亡

01前因

鄢郢之战: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大败楚军,攻破楚国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在汨罗江(位于今湖南、江西境内)自尽。

▲鄢郢之战

02后果

楚国衰亡:公元前年,屈原死后,楚国从此加速衰亡。

▲楚国版图

03详细过程

第一、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

这得从他的个人遭遇以说起。屈原原名屈平,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王朝的远房宗室。他学识渊博,而且有见识,内政外交都十分擅长,所以一度做到左徒(楚国特有的官职,相当于左丞相,仅次于令尹,负责参议国政、处理外交事宜、拟定法令)这样的高官。

屈原做官期间成绩斐然。在内政方面,他力主以法治国,反对楚国当时“背法度而心治”的贵族人治社会。楚怀王命他制定法令,他制定的法律一边制定,一边就颁布实施了。

但是屈原在内政方面的改革,触动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所以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权贵阶层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使屈原首次被流放,屈原的内政改革因此夭折。

▲屈原(约公元前—公元前年)

第二、屈原主张楚国与齐国联盟

在外交方面,他主张楚国与齐国联盟,一同对付秦国。当时楚国内部有两股势力,一股以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为代表,主张楚秦连横,对付齐国;一股以屈原为代表,主仗楚齐合纵,对付秦国。

楚怀王立场摇摆不定。为了实施合纵的策略,屈原曾多次出使齐国,第一次出使助成了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兵伐秦。第二次出使回来后,听说张仪刚来过楚国,他马上劝谏楚怀王杀了张仪。

张仪是主张连横的纵横家,当时正给秦国当差。他曾代表秦国承诺给楚国五百里土地,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楚国照办后,张仪却说当时答应的是五里,诓骗了楚怀王。楚怀王本想杀了张仪以解心头之恨,但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和爱姬郑袖收受张仪的贿赂,劝楚怀王放过了张仪。

▲张仪(?-公元前年)

张仪的楚秦连横之策与屈原的楚齐合纵方略相悖,不利于楚国的发展,屈原也反对政敌子兰的建议,劝楚怀王除掉张仪。楚怀王听过屈原的劝谏后,马上派人追杀张仪,但没有追到。

公元前年(楚怀王三十年),秦王约楚怀王到武关(位于今陕西丹凤县东)相会。屈原劝谏阻止,主张连横的子兰等人则极力支持楚怀王入秦。楚怀王应邀赴会,结果被扣留,直到死也没能回到楚国。

同年,楚顷襄王即位,子兰被任命为令尹(相当于丞相)。因为有扣留楚怀王之仇,所以楚秦断交多年。可是楚顷襄王继位的第七年,就与秦国通好,还娶了秦国女人,以求苟安。

▲楚义帝熊心(?-公元前年)

第三、屈原投江自尽

屈原不满这这种可耻行为,并曾指责子兰对楚怀王被扣留事件负有责任。子兰的连横路线与屈原的合纵路线本就水火不容,于是子兰安排人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这次流放有十五年之久,直到屈原投江自尽。

屈原深爱着楚国,他作为楚国宗室,一直把自己当成这个国家的主人之一。但是楚王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奸佞小人,使他被排挤,被流放。他对这样的楚王、楚国一直很忧虑,所以才会作《离骚》来排遣心中的郁闷。

公元前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陷楚国国都郢(yǐng)。楚顷襄王狼狈地逃到了陈(今河南省淮阳县),把国都也迁到了那里。

▲白起(?—公元前年)

屈原听到郢被攻破的消息后,悲愤交集,加上这时他已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重振楚国对他来说似乎已经没有希望,他宁愿死也不要做亡国奴。于是洁身自好的他,投汨罗江江自尽。

屈原死后,据说楚国的百姓念及他对楚国做出的贡献,以及他那感人肺腑的爱国之情,自发地向汨罗江中撒糯米,喂鱼虾,以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所食。每年的五月初五还会组织吃粽子、赛龙舟的纪念活动,于是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楚顷襄王(?―公元前年)

04结论

屈原死后,楚顷襄王骄奢度日,偏安一隅,楚国加速衰亡。

参考文献丨《屈原》、《鄢郢之战》文案编辑丨沙牧文史栏目寄语丨身在当下行,头在史中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