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屈原列传(节选)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B.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11.下列对已学文言文中相关语句加点字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屈平属草稿未定属:连缀、写作竟使遇哨竟:竟然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用木匣装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抶而仆之抶:鞭打亏无为之大道亏:毁坏C.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谗人间之间:离间、挑拨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必定D.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追溯。上官大夫短屈原短:说坏话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即使这样,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B.屈原在位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祖国。C.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D.文段有叙有议,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集中地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阅读答案:10.C11.B12.B13.(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2)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3)若能竭尽诚心待人接物则即使是像春秋时吴国、越国这样世代为敌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体,而若傲慢自满地对待他人即使是骨肉亲人见了面也会形同陌路。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线句子中,“反覆之”中的“之”,代指楚国,做“反覆”的宾语,意为“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这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所以应从“之”后断开,故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反”是返回之意,“不可以反”是完整主谓句,“卒”在此是最终之意,应和后面的结果是一个完整句子。所以应在“卒”前断句,排除A项。译文: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故选C。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A项,“竟:竟然”错误,竟与“使”连用,应译为“假使”。B项,正确。C项,“必:必定”错误,“王必无人”译为“大王如果无人(派遣)”,结合语境“必”在此处含义为“如果”。D项,“本:本来”错误,“抑本其成败之迹”译为“或许推究他的成败的根源”,结合语境“本”在此处含义为“推究”。故选B。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屈原在位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可知,屈原在劝阻怀王赴秦的时候,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位,所以说“屈原在位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属于时间对应错误。故选B。1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不肖”:不才,昏庸;“自为”:为自己服务;“自佐”:辅助自己;“属”,接连。(2)“以为”:把……做为;“东道主”:东边大道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3)“竭诚”:竭尽诚心;“傲物”:傲慢自满;“行路”:形同陌路。译文: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