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垛式人物带给我们什么读资治通鉴熊逸

第一次见屈原雕塑像是在武汉东湖听涛景区行吟阁前,6米超高屈原全身雕像,他高大的身躯巍然屹立,翘首问天,凝重肃目,白色衣裾飘逸,双目含愁,仿佛在向苍天倾诉他的满腔报国之志。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至今不能忘记。

后来了解屈原是因为文学,他创立“楚辞”。特别是学习《离骚》之后,更加对这位家乡的古代贤人的丰富想象力而折服,他起势塑造的浓郁的中华传统的浪漫主义色彩令人陶醉,浮想联翩。

在楚国,身为贵族的屈原,他为了国家,为了黎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小小的我影响很深。

“路漫漫,其道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离骚》中的这句话,曾经被我视为座右铭,伴随着我走过自己的青春年代。

这位为了追求真理而永不停歇的人,一直值得我深深地佩服。

封足在家,阅读这本《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时,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关于屈原的。

在第33篇中,写到胡适先生对屈原的理解是这样的,他认为屈原是这样一个“箭垛式”的人物。

胡适先生把那种经达人格设计出来的人物叫做“箭垛式人物”。

比如说黄帝、周公。上古时期有很多伟大的发明,比如盔甲、华盖、床、席啊之类的,后人找不到出处,不知道到底是谁发明的,就就只好都归到黄帝身上,于是黄帝成了上古有智慧的人代表。

中古时期有许多制作,后人也不知道是谁搞出来,也都归到周公的身上,于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圣人。

这种就叫“箭垛式的人物”。

好像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说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扎干草,身上刺猬也似的插着许多箭,干草堆成了靶子。

胡适认为屈原也是这样的人物。他觉得在当时的楚国,象屈原这样的忠臣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但这样的忠臣在汉代以前是不会有的,因为战国时代不会有这样奇怪的君臣观念。

本书的作者熊逸认为,胡适先生形成这样的观点,是并没有考虑到屈原身份的特殊性。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从小生活在民众中,善良有同情心,小小年纪就给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博得众人的赞扬。

周慎靓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升任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是个职位,但到底是什么也是众说纷纭,反正是个官,可以参政议政的那种。

在本书中,熊逸把楚国看成一个家族企业,而屈原就是其中一分子,天生就是企业股东,年纪轻轻就在楚怀王身边做事,很受器重。

所以,作为一个楚国土生土长的贵族子弟,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是张仪等人比不了的。正因为这种情怀,创造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屈原,本就善良,情感丰富,才有了后来楚亡国时屈原愤怒投江的故事。

我暂时不接受胡适老先生的观点,不能接受的原因是祟拜了这么多年的偶像原来是个“箭耙子”。从《离骚》这样美的诗篇中去体悟那时他悲愤的爱国情怀,仰天长叹的无奈,泪流满面的投江,怎么会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呢?从情感上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

比较赞成熊逸老师的观点,同时也觉得作者逻辑推理之严密是贼厉害的。

后面又继续谈到了我的偶像屈原。

说实在的,在读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之前,几十年都没有读完原著。

一是因为自己少不更事,不喜战事,;二是因为文言文读起来费脑子。所以谈不上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今天读这套,作者说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只字未提屈原这位在当时楚国这么重要的一位人物。

并且还找到其他线索,来证据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思考。

比如他说早在清朝时学者李因笃也注意到这一点。后来李学者又发现,司马光在这本经典中也未曾提到过杜甫,要不是王叔文吟诵了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才把这位“诗圣”给带了出来。

所以他推断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有明确的取舍标准。谈政,舍文。

最后摘录一段本书作者熊逸的原文:

“抛开一切文学成就不谈,屈原算得上是楚国政坛上一个值得大书特书,或者至少值得花费三言两语交代一下的人物,总不能因为他会写诗就抹杀他在历史上的痕迹,抹杀他的人生对于“资治”所特有的意义吧?”

所以,他并不接受这个观点,他认为屈原没有出现在《资治通鉴》中是不合适的。

然,他在第章中又写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比较靠谱一点点的是,司马光并未忘记屈原,而是再三思考之后才把屈原删掉。不写他的理由是,屈原的才干和职场经因太像王安石了,所以司马光不愿意让《资治通鉴》的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

据说,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治上恩怨颇深。

以上呈现的观点各异,读完之后也算涨了很多的见识。

昨天结识一位写历史小说的朋友,他说过,想要写好历史小说,首先要严谨,还得多沉淀。我也深以为然。

所以看《资治通鉴》这类书也想更认真一些,于是像熊逸老师这样的串讲以及横贯古今的陈述,还有自成一家的观点,也让我这个初涉历史类书籍的小白有了很大收获。

写完这篇自己的阅读看法,突然灵光乍现。

大家都在讨论说熊逸老师是位神秘的隐士,说他是学贯中西的文史作家。十几年间著作涉及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众多领域,粉丝也有50万+,影响非常广。

出了这么多书,纵览是几千年中国史,也有横跨全球的外国历史博古论今,基础知识扎实,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常常令人惊喜。

所以,我在想,他会是一个人吗?他是不是就是胡适先生说的“箭垛式人物”呢?

其实无论是什么人物,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多元化角度,本就是善莫大焉。

世界真奇妙,惊喜书中找吧。

《资治通鉴》熊逸版(二)继续读下去,未完待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