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美不隐恶,从史记得见司马迁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www.pfzhiliao.com/

两千多年以来,《史记》的思想内容不仅是史臣学习的榜样,其思想内涵和叙事风格也成为文学家们推崇效仿的对象。作者司马迁超强的概括能力和远见卓识,生动展开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画面。

司马迁的一生经历坎坷,落笔之处尽显风骨,连自己的工作单位的创始人刘邦都没有放过,权力没有成为他创作的限制,相反,他的不虚美、不隐恶让《史记》成为史家绝唱,风骨屹立于世。

闲笔处见真章

《史记》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散文,其中的人物故事活动已经超出了史料记载的限制,变得更富有文学性、故事性。尤其是对刘邦、项羽二人的书写。

司马迁在写刘邦身世之时,落笔为“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文字暗示了刘邦的奇人异象和注定建立不凡事业的命运,但也没有对他的出身加以掩饰。太公、刘媪,之间点名了二人都是普通白丁,没有任何美饰之言。

而对于刘邦昔日的对手项羽,司马迁也没有碍于所服务刘氏江山的面子,对其进行贬低,反而直言项羽是一个出身不俗且家学渊源深厚的贵族身份。“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以此窥见项羽是世家出身,受封项氏,而且是背负着与秦的血海深仇而来,总之清楚交代了项羽出身的显赫。

如实书写二人出身,不仅没有掩饰和贬低之语还在一定程度上作了预言,刘邦的出身不高因而有着市井小民的习气,在一定程度上深谙民众的想法和江湖上的行事方式。项羽出身高贵,往来无白丁,难免在最后失败的时候放不下贵族世家的包袱,太好面子、刚愎自用也成为他失败的缘由。

有道是,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二人的出身和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二人的群众基础不一样。刘邦出身市井,所以性格豁达,而且喜好美色、嗜好饮酒,这些升斗小民热爱的娱乐活动极大地将刘邦的”接地气“体现出来,在拉拢民众和接触一些同样出身不高但是比较有能力的将领时,这些特征很为他加分。

《高祖本纪》中有很多关于刘邦日常与人相处的场景描写,如”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座,无所诎“等。很多人透过这些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认为刘邦无赖、吊儿郎当,但这些闲笔透露出刘邦的情商很高的信息。“狎”是亲昵不庄重之意,也就是说刘邦经常跟同事开玩笑。这都说明他生性的洒脱与不拘小节,胸襟开阔,人际关系融洽。正是这样的品质才得以收服张良、韩信、萧何、樊哙等人心甘情愿在他麾下卖命献策。

而在《项羽本纪》之中却找不到项羽和底层群众相处的日常,也无法得知他和下属之间亲密无间、撒泼无赖的场面,他的出身注定不会是与民众同甘共苦的“同舟者”。相反,项羽那样骄傲的人,他的温柔和浪漫都给予了他的“战友”乌骓马和他的红颜知己虞姬,一个多情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刘邦善于运用读书人帮他出谋划策、建国立业,而项羽就显得没有刘邦的容人之量,在气走亚父之后,项羽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堪比张良萧何那样的谋士,只能不断走向下坡路,失败已成定局。

总之,司马迁在书写两位历史人物的时候,对他们的缺陷丝毫不修饰美化,而是直接从各类型事件之中表现出来,直接用生动形象的叙事来打动读者,二位英雄人物的特征直陈于读者面前,任凭读者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和玄机。

《吕太后本纪》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吕雉拥有不同的形象,在司马迁的笔下,吕雉的狠辣果决和她的仁慈智慧是成正比的。司马迁同样没有隐藏吕雉的狠辣,但是却对吕雉的政治成就予以肯定,丝毫没有介怀于吕雉女子的身份。

古代女子被冠以诸多恶词,什么“红颜祸水”“牝鸡司晨”,然则司马迁书中的吕雉也同样起于微末,是遵从父亲的指令下嫁给刘邦,而后却跟着刘邦吃了很多苦,甚至被项羽囚禁、追杀,也依然坚毅的活下去,这份坚强果敢也着实令某些男子望尘莫及。

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刘邦抛弃了吕雉和两个孩子,只有老将夏侯婴前去相救。在吕雉和刘邦父亲被囚,刘邦置之不理的态度更是让人心寒。经历诸事种种,吕雉的心已然被刘邦的薄情锻炼地坚硬,以至于在后来的太子之争中,吕雉的政治手腕得以施展,挽回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司马迁对于这位女政治家的果决聪慧不吝笔墨,写出了她爱子为了刘盈的地位亲自去拜访商山四皓,放下皇后的身段来请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面对朝中支持刘盈的大臣,不惜下跪以示感谢。

在刘邦去世之后,留下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从龙将领的分封问题,稍有不慎便会使局面失控,无法稳定政局。吕雉便设局杀了韩信和彭越,将功高震主的异性之臣势力铲除,稳住了朝政。而后刘盈羸弱不堪重任,吕雉就挑起大梁,协助刘盈治理江山。

尽管司马迁对吕雉设杀韩信等人,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的作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这是“非人能为也”,也没有因此而否定吕雉的政治功绩。“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俨然是一幅盛世景象。对于吕后的评价,已经足够表明吕后政绩斐然。

总之,司马迁处于一个男权社会,在行文中也丝毫不忌讳女性的光芒,总体来说还客观地还原了吕雉的功绩,肯定了吕雉的成就也对她的狠辣加以批驳,算得上一个较为正确的修史观,在今天看来也有可取之处。

伐无道、诛暴政的革命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中大笔颂扬的革命精神,汤武革命、陈胜吴广起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他们伐无道、诛暴政的革命事业秉笔直书:“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无道与暴政重压之下,唯有迎难而上才能找到出路,正因为他们敢以革命气度挑战风雨晦暗般的现实,才为中华民族的演进史留下雄美的篇章。

司马迁以史家手笔,条述起义事件从肇始、勃兴到衰亡的过程,用“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允论其功,颂扬他们为剪灭暴秦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并对他们身先死而业未竟的结局表示惋惜。

司马迁讴歌陈胜、吴广起义,集中体现在《陈涉世家》中。陈、吴二人所在的谪戍队伍因遇雨失期,按秦律恐难活命,于是相与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次起义是因繁重的徭役和严苛的律法所致,秦统治者毫不恤惜民力,且动辄以峻法相加,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陈胜、吴广对阶级压迫有着清楚认识,他们举兵起事,是迫于险恶处境下的绝地反击,是生死存亡之际的积极反抗。

为壮大起义队伍,他们采用“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的方法,巧用谋划,激怒部属,策动众人投身到起义大计当中,在此二人身上,不仅具有革命勇气,还且具备革命智慧,司马迁对他们倾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疾呼,石破天惊,发人警醒,更被认定是“一道革命的动员令”,司马迁对此颇为激赏,对他们的起义事迹更是极力褒扬。这支由农民组成的革命队伍,正因受到革命精神感召,才形成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最终积寡成众,发展为破竹之势,对秦王朝的暴政统治造成致命一击,司马迁称扬他们“伐无道,诛暴秦,厥功至伟。”

总之,司马迁在接受汉儒天人观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开始有所新变,他不否定天命的存在,但在某些社会历史事件尤其是除暴力、反压迫的革命事件上,却又极力推重“人事”,认为人具有支配历史进程的决定力量,形成自己独到的革命观念,这与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相契合。

也正是司马迁如此具有革命精神和客观精神的历史观,在成就了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司马迁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足以影响千秋万世,为人称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