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

很简单,因为司马迁对霍去病不仅没啥好感,甚至还要几分轻视。

不可否认,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作,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是对司马迁最公正的评价。但有一点不能回避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是夹带了不少“私货”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在书中对霍去病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以说还有一丝贬低的意味,另外,对卫青的评价也是如此。相反,他对于李广的评价,可谓是极尽溢美之言,话里话外都十分推崇。

并且,司马迁这种“贬卫霍,推李广”的写作手法,并非只有今人才对此提出质疑,古时多个朝代的学者,都态度鲜明地指出,太史公司马迁对待卫霍明显是“笔法不公”。比如曾创东发学派的南宋学者黄震,就对此有过点评。

黄震认为,如果要想深入了解卫青与霍去病的功绩,那么就必须结合司马迁所著的《李广传》,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司马迁写的《卫霍传》,实在是太过“惜字如金”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很多卫青和霍去病参与并主持的大战,司马迁却寥寥数字一笔带过,甚至干脆直接忽略。

而由于李广被司马迁描写得十分详细,因此,看李广的传记,就能更为全面地了解卫青与霍去病的功绩。

不仅如此,黄震还十分尖锐地对司马迁的这种笔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犹在。”---黄震

从黄震的评价中,就能够明显感觉出,他对司马迁“贬卫霍,推李广”的做法十分不满,而除了他之外,明清时期,同样也有不少学者对司马迁的做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比如曾著有《明史艺文志》的翰林院编修陈仁锡,他就提出,若是没有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将军,那么“终汉之世,边境无宁日矣”。

所以,他更为直白地质问道,“卫霍之功,安可没乎?”。

还有明代的大学者王世贞,他对于司马迁的做法,同样也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对汉朝来说,威胁最大和“最难者即匈奴耳”,但卫青与霍去病,纵兵千里大漠,最终让汉朝免去了这一祸患,此等功绩,远不是司马迁简单几句“尽出天幸”就能一笔带过的。

“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数得志焉,此岂尽出天幸?”---王世贞

因此,王世贞对司马迁刻意简化和忽略卫青的功绩十分不满,他干脆在自己的作品中,言简意赅地提出评价,认为司马迁这种行为,属于是“不欲令武士见长耳”。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王世贞认为,司马迁见不到卫霍这种武将风头过盛。

到了清代,同样也是如此,也有不少学者对于司马迁区别对待卫霍和李广的手法,感到相当的不满。

清代学者不满的地方,大致分为两点:

第一,在司马迁的描述中,卫、霍二人所取得的胜利,并非是靠着二人的谋略,而基本都是“竭民力以成功”,这分明就是有失公允。

第二,司马迁刻意在其所编著的《佞幸列传》中,拿卫、霍二人做类比,汉朝那么多佞臣他不用来做比较,非要在这里点一下卫青与霍去病,可谓是“鄙薄卫霍极矣”。

从历代的多个学者,对于太史公司马迁关于描述记录卫霍的点评来看,就充分说明一点,太史公对卫青与霍去病的评价不高,是早就有人提出批评的,而非单是今人对此感到质疑。

所以,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太史公这个人和他的成就,而是就事论事,顺着同样持有此观点的古代学者的思路,去探究一下太史公为何会这么做。

而在我看来,太史公之所以会“扬李广而贬卫霍”,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卫霍二人有很大意见。

首先,卫青与霍去病的出身,是司马迁鄙夷二人的根源。

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身,那是相当之低。

先说卫青,卫青的母亲叫做卫媪,而她名字中的这个“媪”,其实就是老太太、老妇人的意思,原本是不能用来当做名字的。

但在史料中,卫青的母亲均被称为卫媪,足以说明,她的社会地位极低,不然也不会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根据《汉书》中的记载,卫媪原本是个仆人,在她成年之后,与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卫姓男子结合,生下了三女一子。

这三女一子中,长女便是后来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

而在生下三女一子后,卫媪又认识了在平阳侯府做事的小吏郑季,两人日久生情,私通后卫媪又生一子,而这个儿子便是卫青。也就是说,卫青是他的生母卫媪与旁人私通后生出来的,即“私生子”。

正是因为是私生子,所以,卫青小时候的命运相当悲惨,在他幼年的时候,母亲卫媪因为无暇照料他,同时也没有能力养活他,所以,早早的就把他送到了生父郑季那里。

但到了生父郑季之处后,卫青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愈加艰苦,他不仅被郑季安排去放羊,同时还得忍受郑季两个儿子的欺辱,那日子,可以说是要多惨就有多惨。到了后来,卫青实在是忍受不了虐待,才鼓起勇气回到了母亲身边。

但回到母亲身边,虽说不再挨打受骂,但日子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并且为了生计,卫青和母亲一样,成了平阳侯府的一个仆人。

而当时卫青负责的工作,就是料理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马匹,因此他当时有个专门的职务名称,叫做“骑奴”。

这便是卫青的出身,说白了,卫青早期只不过是一个地位卑贱的私生子,同时还是平阳侯府的一个小奴隶,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命运,几乎与蝼蚁一般无二。

说完卫青,再来说说霍去病,按亲戚关系来讲,卫青是霍去病的亲舅舅。

当初,卫青的生母卫媪,与一个卫姓男子生下的三女一子中,次女取名为卫少儿(这名字真够随意的),由于卫青是卫媪的幼子,因此就该称呼卫少儿为二姐。

卫少儿一直跟随着母亲卫媪,因此,在她稍微大点后,同样也进入平阳侯府,成了一个地位低下的侍女。而在当侍女期间,卫少儿结识了同样在平阳侯府做事的霍仲孺,两人一见倾心,私下便定了终身。自然而然的,卫少儿怀孕生子,而生下的儿子,便是霍去病。

当然,之后霍仲孺不愿承担责任,偷偷跑回老家结婚生子,留下卫少儿母子孤苦伶仃,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但不管怎么说,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的身世一样,均是私生子,同时期生母也都地位卑贱。

正是因为如此,太史公司马迁才会对卫青与霍去病二人多有轻视,毕竟当时的司马迁,也确实有轻视他们的资本。

司马迁出身世家,有资料记载,司马迁的远祖,乃是黄帝之孙颛顼,当然,由于太过久远,这一点已经不可考。

但在战国时期,司马迁的祖上还是出过不少大人物的。

比如他的八世祖是秦国大将司马错,六世祖为秦国大将司马靳,之后的几代人中,均在秦汉时期担任过朝廷多个职务。

说得简单点,司马迁属于是官宦之后,世家子弟。

正是因为出身的不同,世家子弟的司马迁,对出身卑贱的小骑奴卫青,以及私生子霍去病,自然就看不上眼了。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门第观念还是相当重的。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对于同为世家出身的李广,在感情上就更为亲近一些,因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对李广多有曲笔回护也就能够理解了。

在这种基础上,霍去病曾经干过的一件事,更让司马迁对他的意见更深。

元狩五年(公元前年),李广之子李敢因为父亲之死一事,对大将军卫青颇有意见,在他看来,父亲的死卫青要负绝大部分责任,因此,他就找了个机会,闯到卫青府上,并出手打伤了卫青。

而卫青对于李敢的报复,并没有太大反应,而是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但不曾想最终还是被外甥霍去病得知。

在霍去病得知舅舅被李敢打伤后,极为恼火,因此也就恨上了李敢,而在不久后,汉武帝刘彻带着霍去病与李敢同去甘泉宫狩猎,在途中,霍去病十分干脆的用弓箭射死了李敢。

这件事最终被汉武帝压了下来,但当时朝中文武差不多都知道李敢是死于汉武帝之手,而司马迁自然也一清二楚。

本身他李广的遭遇就多有同情,如今,霍去病居然射杀了李敢,这无疑就意味着霍去病站在了李家的对立面。

而从感情层面来讲,站在李家对立面的霍去病,就如同也站在了司马迁的对立面。

因此,对出身低微的卫、霍二人一直没什么好印象的司马迁,在下笔时,顺带着黑上霍去病几句,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其次,卫、霍的发迹过程,让司马迁极其反感

我们都知道,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功勋卓著,但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二人能上位,靠的是裙带关系。

当然,这一点司马迁并没有说错,卫青和霍去病能发迹,确实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前文讲到,卫青的母亲在生卫青之前,共生了三女一子,其中长女为卫子夫,而卫子夫在长大后,最先是平阳侯府的一个歌女。

之后,年轻的汉武帝某次去平阳侯府看望姐姐平阳公主,在酒席宴上,被美貌的卫子夫所吸引,随即将其宠幸,并又将其带回了宫中。

也正是因为有了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才有了卫青之后的逐渐发迹。

同样,霍去病也是如此,他能在幼年时就过上汉朝上流社会的生活,并且还能在少年时期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所有的大前提,都是因为卫家出了一个卫子夫。

因此,单从这一点来讲的话,司马迁所说的卫、霍二人是靠裙带关系上位并没有错。

但问题是,卫子夫只是卫青与霍去病二人能够被汉武帝启用的敲门砖,如果他们二人才干中庸,或者说没什么能力的话,相信汉武帝也不会在后来对他们委以重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卫青被汉武帝任用之后,最开始担任的只是一个“侍中”,这个职位在汉朝时,说白了就是一个散职,没什么权力,也没什么品级,更像是一个荣誉职位。

但卫青在干上这个职位之后,就一直随侍在汉武帝身边,并且在此期间,因表现突出,又被汉武帝提拔为正式的官职“太中大夫”。

由此可见,卫青还是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的,不然汉武帝也不会提拔他担任这个职位。

而除了政务能力之外,卫青最大的功绩自然是行军打仗,元光六年的龙城之战中,卫青首次出征,却靠着果敢冷静深入敌境,最终直捣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并且取得胜俘虏七百人的胜利。

而这一战,不仅对于卫青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同时对于西汉来说更是令人振奋。

为什么呢?因为自白登之围后,这是西汉首次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取得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当时汉武帝派出了四路大军,仅有卫青这一路取得了胜利。

自此,卫青才真正开始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最终成为帝国双壁之一。

也就是说,卫青最初能被汉武帝启用,有姐姐卫子夫的原因,但他最终能身居高位,靠的是自身的能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换来的。

而在司马迁的笔下,卫青的上位却变成了“以和柔自媚于上”,这意思就是说,军功赫赫的卫青,成了一个靠着谄媚上位的小人。

同样,对于霍去病,司马迁则是用了一句“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进行评价,这意思就是说,霍去病从小被汉武帝宠溺惯了,是个不体恤下属的人。

并且,司马迁还紧接着举了一个例子用以说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霍去病宁可扔掉酒肉也不犒劳士兵”的典故。

总之,在司马迁的笔下,霍去病成了一个飞扬跋扈,丝毫不知道体恤下属的将领。

那么,为何他会对卫霍二人做出这种评价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二人是靠着外戚身份才得以一步登天的,这一点让他极其反感。

在司马迁的观念中,像他和李广这样的世家子弟,才应该是帝国的栋梁,才应该得到重用,而不是像卫、霍这样的外戚。

所以,即便是他们有功勋,但依然改变不了司马迁对于他们外戚身份的不认可,尤其是这个外戚最早只是一个奴隶。

但如今,这个曾经的奴隶,却身居高位,不管是官职还是爵位,都远远高于司马迁这个太史令,这不免就让司马迁感到颇为不公。

而有了这种情绪,自然就会在下笔时对卫霍二人刻意贬低,甚至,在《佞幸列传》的结尾,司马迁还不忘恶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

“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佞幸列传》

把战功显赫的帝国双壁,与如邓通、赵同以及李延年这样的佞臣相提并论,足以可见司马迁是有多不待见卫霍二人了。

还有,就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不满情绪,转移到了卫霍二人身上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觉得奇怪,司马迁怎么会对汉武帝不满呢?事实上,他有多个对汉武帝不满的理由。

第一是他个人的遭遇,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长大后,接任了这一职位,但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话,惹怒了汉武帝。

最终,司马迁被冠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罪名,被汉武帝下令施以腐刑。

严格来讲,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惩罚,确实有些不公道,这一点无法否认,因此,作为司马迁本人来讲,自然就在心里对汉武帝颇有些意见。

第二,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行事风格看不惯。

众所周知,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靠着卫青与霍去病,解决了汉朝的心腹大患匈奴,为大汉边陲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连年的开战,给国家和百姓确实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这一点,就让司马迁很不认同,在他看来,汉武帝颇有些穷兵黩武,动不动就“开边生事”,这不是一个合格君主该做的事情。

此外,汉武帝这个人,行事风格颇为独断,尤其是任人唯亲,这也是司马迁不满的地方。

别的不说,就说卫青与霍去病能被启用和发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汉武帝在这件事上确实有任人唯亲的嫌疑。

只不过是汉武帝运气好到逆天,卫青和霍去病这种得一个就可以安天下的人才,居然被他一次性得到了两个。

因此,在对匈奴作战取得的连连胜利下,以及在胜利后巨大的功绩光环下,汉武帝任人唯亲的嫌疑被掩盖,没有人去说他这一点。

但司马迁却看到了这一点,作为他而言,是恨不待见汉武帝这种坏习惯的。

当然,他肯定不敢说出来,也不敢在书里黑汉武帝,不过,带着这种情绪的他,捎带着看不惯深受汉武帝待见的卫霍二人,同时顺手黑上几句,他还是能做到的。

这就是司马迁为何对霍去病以及卫青评价不高的几个原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治学严谨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虽说看不惯卫霍二人,但至少没有捏造和发明历史来为自己的情绪服务,单从这一点来讲,太史公还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